中国人几乎谁都能背诵:“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可是有谁读懂了呢?只有农民的我能。说起来还得感谢我农民的妈妈,小时候跟她一起锄禾,我说要趁着早上天气凉快出去锄禾,待到太阳大了就可以回家休息、歇伏了。但她说,不能这样,长在禾里的莠草的生命力是很顽固的,必须一边锄一边让大太阳将它即刻晒死,否则它又会复活,白锄了。我说,是我的命重要还是禾重要?她说,没有粮食吃不但你自己会饿死,连吃国家粮的官儿都得饿死!
这时候我立即想起了《悯农》二首,不是其中的“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这一点我是早就理解了,就像我妈妈一样,认为是理所当然,不必抱怨。最关键的是我理解了“锄禾日当午”的真实涵义。原来这句诗不是描写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恶劣的工作环境,而是在讲述一个道理,就像诗中其它的句子一样,譬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它的本意是指可怜的农民总是须当在“日当午”的时候去“锄禾”,也就是说这里的“当”不是“正当”或“当头”,而是“须当”、“应当”。为什么必须这样理解呢?因为只有这样理解才能完整地解释后面的诗句。
李绅这首诗的落脚点是在“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阐述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劳动本质,阐述之所以能够“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并不是什么魔术和奇迹,而是需要用辛苦的汗滴去与那九千九百九十九粒粟做交换,这种交换的过程之一就是锄禾,只有在锄禾时不辞正午烈日,不辞汗水,才能获得好的锄草效果,才能获得好的收成,直至进入盘中餐。这便是工作之付出和得到的真实关系——守恒。其它一切以逸待劳的想法和做法都是虚伪、可耻的。
但为何现实的世界却总是被有闲阶级人统治着呢?于是李绅要为农民呐喊,要“悯农”。聪明的李绅却并不知道农民不需要书生的呐喊,维护劳动的规律其实比坐享其成的人要高贵得多。而且那些官儿因为他们不用锄禾,所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想主意整人、骗人。这仍符合能量守恒定律。
在笔者看来,唐诗很美,极端的美,其精辟远在“红楼”、“三国”之上,但到底有谁看懂了呢?具有真实劳动经验的农民自己!(汪宏华)
附:《悯农》二首
作者:【李绅】年代:【唐】体裁:【五古】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关键字: 内容标签:唐诗,读懂,农民,悯农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