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鲁迅日记》中出现最多的温州人

编辑:汀滢 来源:新京报
 
《暴勇者》,屠格涅夫著作,金溟若译,上海北新书局1936年8月付排,9月出版,首印1500本。此书收屠格涅夫短篇小说两篇,一为《蒲宁与白布林》,二为《暴勇者》。书前有译者小序,称此书选译自布施延雄的日译本。
并说《暴勇者》原题为《凶暴的性格》,日译本采用了小说主人公名字作为篇名,《暴勇者》三字,是他取文章的意味而“任意改的”。
对屠格涅夫,我们并不陌生,正如译者序说的:“关于屠格涅夫的人物和作风,我想没有说话的必要;至于这两篇东西如何,也已经由他本身在向读者说话,用不着译者多嘴。”
而对译者金溟若其人,我们所知甚少。
金溟若,本名志超,乃浙江瑞安林垟人,1905年出生(网上很多资料说为1918年,未证,应不确切;中国书籍出版社2000年1月出版的《我们的海/台湾经典散文珍藏版》说金出生于1904年),其父金嵘轩为温州近代教育家,金从小随父生活在日本,直到读中学时才回温州,受教于朱自清等人,溟若这个名字是朱自清为他取的。金溟若后有《怀念朱自清先生》一文纪念朱师:“我追随朱先生半年,慢慢地知道运用中国文字。我写出了第一篇用中国文字写成的散文,题为《孤人杂记》。朱先生看了,居然很欣赏,把它寄给了《时事新报》的《学灯》上发表,并为我取了‘溟若’两字,作为笔名。这是我的第一篇散文。后来又写了一篇《我来自东》,朱先生也要了去,刊在《我们的七月》上。”
1928年,金在上海和同乡董每戡(当时化名杨每戡,著名戏剧家)合办时代书局。当时,金译了有岛武郎的论文集,但却难以发表,便和董结伴找鲁迅先生寻求帮助。1928年5月2日下午,他们拜访鲁迅先生未遇,便留下纸条,约定次日再去。当日的《鲁迅日记》有记。
2006年11月,鲁迅先生逝世70周年之际,我所在的杂志曾做了一个有关鲁迅与温州人交往的专题,对这一段轶事整理如下:“第二天鲁迅果然等在家里。当鲁迅听到金溟若已经翻译了有岛武郎的《叛逆者》,感到很惊异,就问已经译出了多少?金说已经全部译出,希望找个地方发表。鲁迅说,这书初出的时候,他也曾经动手翻译,后来逐渐觉得作者的文体很不容易翻译,又想到当时中国留心艺术史的人还很少,纵使译出也不见得有许多读者,于是没有译完就放下了。听说金溟若完成了这项工作,先生很兴奋,即要金将译稿拿去给他看。不久后,经过鲁迅的修改,这译稿陆续在《奔流》杂志上发表了。”那次见面,鲁迅先生鼓励溟若将《有岛武郎著作集》全部翻译出来。为解其生计问题,鲁迅先生还让北新书局按月给金溟若生活费。
据考,金溟若是在《鲁迅日记》中名字出现最多的温州人,前后共有二十七条涉及;甚至在鲁迅给许广平的信中还两次提到他的译稿。可见,当时鲁迅先生对金溟若的器重。
“可是金溟若后来辜负了鲁迅的期望,生活稍稍安定,就抽上了鸦片烟,而且越吸越凶,一度中断译述。钱不够花又去请求鲁迅帮助。鲁迅对他的情况逐渐觉察,有一天问董每戡:金溟若是不是抽鸦片烟了?董每戡只好如实相告。鲁迅怫然不悦,当即表示:我不能资助他抽烟。因此当金溟若1929年双十节去找鲁迅时,鲁迅谢绝‘不见’。对此,带金溟若认识鲁迅的董每戡到了晚年还时常感到内疚。”
而《暴勇者》的译者序落款时间正为:1929年双十节黎明。不知道那天金溟若是否想带这篇文章请鲁迅先生指正。
1930年2月,金溟若给鲁迅先生去信,鲁迅先生收到的当天下午就回复了。1933年11月,金溟若接连给鲁迅先生写了两封信,但鲁迅先生都没有理睬。1934年以后,鲁迅先生和金溟若再也没有联系。
作者:方韶毅


关键字: 内容标签:鲁迅,最多,温州人,日记
下一篇:东汉中后期自然灾害对文人的影响||上一篇:张承志:一个永远处于青春期的孤独异端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