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孟建:国家软实力建设与传媒责任

编辑:Jina 来源:人民网
 
“实力与媒体责任大体有四个方面:第一个问题着重谈了软实力是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第二个问题,谈了软实力是一种特殊的影响力。在当今,我们所说的媒介世界的当今,传媒的影响力又是文化影响力的一个核心所在。第三个问题是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协调能力到底怎么样。第四个问题是参与国际组织和参与国际间重大活动的能力怎么样。”
 
3月29日(周四)16:30,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孟建做客“传媒沙龙”与网友以“国家软实力建设与传媒责任 ”为题进行了在线交流。
 
 
孟建: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复旦大学 国际公共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国务院新闻办省部级新闻发布活动评估组组长。目前孟建教授承担了国家奥委会的重要研究项目:《2008奥运会:中国对外形象传播战略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重点项目:《2010世博会:上海形象竞争战略研究》,并担任这两个课题组组长。
  
 
软实力就是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
 
 
[孟建]:各位网友,很高兴今天能够来到人民网和大家交流。今天我想跟大家交流一个问题,就是国家软实力建设与媒体责任。在我们交流之前,我想能够先谈一谈我本身对这个题目的想法。
 
大家也都知道,媒体责任问题,这几年谈得比较多,我们人民网在这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网上一搜,用我们大学里的话来说,叫“搜一搜(google),百一百(baidu)”,为什么今天会选择国家软实力与媒体责任的问题来和大家做交流呢?首先我觉得当今世界的发展,当今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越来越凸显出软实力的重要。从我们理论界来说,从学界来说,软实力的问题并不是一个新问题,就我自己的研究而言,应该说90年代之前,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的院长小约瑟夫·奈就已经提出了这个问题。但是,在世界范围内引起高度重视,特别是引起我们国家的重视,大概有七八年的时间。虽然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相对来说晚了一点,但是,国家认识的起点非常高,认识这个问题的深度也非常深。关于软实力的问题,现在研究已经很多了,无论是正式的出版物还是网上的文章,包括小约瑟夫·奈本人也到大陆来进行过讲学。
 
我觉得,我概括软实力与媒体责任大体有四个方面:第一个问题着重谈了软实力是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第二个问题,谈了软实力是一种特殊的影响力。在当今,我们所说的媒介世界的当今,传媒的影响力又是文化影响力的一个核心所在。第三个问题是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协调能力到底怎么样。第四个问题是参与国际组织和参与国际间重大活动的能力怎么样。把这四个方面合起来称之为软实力。这是我给他的一个概括。
 
我认为,我们国家在今天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我们国家对软实力的重视和倾力的建构,今天我在这儿想和大家交流国家软实力的建设与媒体责任的问题,我将侧重软实力与媒体的两个方面,一个是国际的方面,一个是国内的方面。我今天想着重从国际范围来讲媒体的责任,因为国内的媒体责任,讨论的已经比较多了,比如说我们的媒体如何在构建和谐社会当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媒体如何团结、稳定、鼓劲,如何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等等等等,事实上这样的关注,使得我们的媒体开始高度重视媒体发展当中的很多问题,比如说和谐社会当中对一些弱势群体的关注,对特有阶层的关注,比如说我们今年的春节晚会有一个让人潸然泪下的节目,就是农民工子弟唱一首歌,非常感人,现在很多电视台也都大量拍摄了这样的节目,比如我最近看到贵州电视台向全国推出了一个十集的大型节目叫《农民工——我的兄弟姐妹》,拍的感人至深,我和他们的主持人也有过交流,他说每一上场,对他都是一次心灵的震撼。中国教育台拍了一个大型纪录片叫《我的太阳》,也非常感人。更不用说中央电视台《今日关注》等等。我今天想谈谈国际方面的问题。
 
国际方面的问题,我觉得主要是媒体责任和软实力的关系,在三个方面凸显出来:
 
第一个方面,我觉得媒体的失语状态与媒体的责任。就是说,在当今这样的一个社会,中国的软实力的建构,首先要改变中国的传媒在世界上失声的问题,或者是声音非常微弱的问题。比如说,面对世界范围内对中国威胁论的提法,比如说面对世界上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对中国“殖民论”的提法,又比如说最近世界上又有一种新的诋毁中国的提法,它包装成一个新的提法叫“中国责任论”,认为中国强大了、发展了,没有负起社会责任,没有担负起国际责任来,我们如何改变媒体的失语,发出我们的声音?比如说,我们国务院白皮书系列,比如最近刚刚公布的《人权白皮书》,我们等着美国的白皮书发表,看你对待中国什么态度,看你对中国的态度有没有改变,他果真发表了那样的白皮书,诋毁中国的人权问题,中国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记者云集发布厅,指出美国自己人权上存在的很多问题。
 
第二个方面,我觉得新闻失实的问题。新闻失实造成媒体的很多错误。就像我刚才讲的,明明中国正在和平发展,高举和平的大旗,而世界上很多别有用心的国家,偏偏要说中国殖民了、中国威胁了等等,显然这是用错误的新闻事实误导世界舆论。我们怎么以正视听?所以,温家宝总理访问非洲的时候,在援建坦赞铁路的因公牺牲的工程师们、工人们的墓前,面对媒体向世界阐述中国的立场和主张,当非洲最困难的时候,在中国很不发达的时候,是中国修建了横贯非洲的大铁路动脉,这时候发达国家到哪里去了?你们的责任到哪里去了?
 
第三个方面,我觉得,有一个信息失衡带来的媒体上的偏差问题。这也就是说,我们如何为建立世界公正的、正常流向的世界新闻秩序而努力。所以,也有人说,中国的贸易是存在着大量的顺差,而中国的文化存在着大量的逆差,而这个逆差很大程度上,是由信息逆差体现出来的。也就是说,在世界信息范围内,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大量的信息流向不发达国家,造成信息不对称,而发展中国家,也包括中国,在世界上的声音很微弱,而且往往遭到诋毁和歪曲,这是一个被扭曲了的世界信息秩序。所以我想,在和网民们进行一些交流的时候,我先借人民网这样的一个很好的平台,袒露一下我自己在这样一个问题上的一些看法。下面我愿意回答网友们提出的一些问题,也是鉴于水平有限,我很难驾驭,我们大家共同来探讨。
 
[网友]:孟教授下午好,能解释一下什么是国家软实力么?
 
[孟建]:我刚才看到网民有一个基础的问题,就是想问问什么叫软实力。我想倒过来再说一说,原本我想这个问题已经不要我说了。我看到帖子里有,我想也许有些网民对这个问题想简单了解一下。我刚才说了软实力是由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的前院长小约瑟夫·奈提出来的,他的最主要的观点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实力分成硬实力和软实力两种。这两个词汇现在成了专业的词汇了。
 
硬实力往往是指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和科技实力,不过小约瑟夫·奈在这个方面又加了一个,而且加在最前面,也是对硬实力本身要重新认识的,就是加了一个资源实力。所以中国在硬实力的发展上,我们的经济、我们的科技、我们的军事,都让世界刮目相看,但是谈到资源,中国应该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家,前一阵子,“国家水日”再次敲响了水资源匮乏的警钟。这是硬实力。
 
与此同时,人们往往忽视一个国家和地区存在的软实力,就是我刚才专门讲到的软实力的四个方面,比如国家和地区的凝聚力,比如说文化的影响力,特别是传媒的影响力,比如说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协调能力到底怎么样,比如说在国际组织当中,你所占有的地位和组织世界的重大活动的能力。
 
小约瑟夫·奈认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真正的实力是由硬实力和软实力共同构造的,而我们以往只注重硬实力,忽视软实力,他把软实力称之为一种同化性的力量,吸引力的力量。比如说大到国家制度,具体到生活方式。比如说国家制度,有的国家标榜它有软实力,有民主、自由、人权,当然我们认为我们有我们的软实力,我们的和谐社会、和谐亚洲。生活方式也体现出来,比如说,耐克、可口可乐,都可能构成国家的软实力。所以当我们的海尔等国际品牌打入世界的时候,世界惊呼,中国正在走进世界品牌时代,他也惊呼我们有自己的品牌力量。
 
[网友]吸引力就可以理解为软实力么?那姚明算不算软实力的一部分?呵呵!
 
[孟建]:有一位网友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就是说吸引力是软实力吗?姚明算不算?完全正确。软实力有人给它概括,所谓的软实力就是吸引力,就是同化力。所以我想,这一点不错,而且这也是约瑟夫·奈再次强调的。
 
姚明算不算软实力的一部分?当然是了。上海在去年年底又拍一条广告片,这条广告片不是拍的姚明,而是拍的刘翔,上海想用两个形象代言人,来构筑上海的形象。姚明代表高度,而刘翔代表速度。刘翔作为中国软实力的一个很好的形象代表,他已经是世界性的了。所以,这位网民肯定知道,西方社会,特别是美国,特别是运动界,不只是来谈姚明的球技怎么样,而经常不绝于口的是姚明的职业道德如何的高尚,当然形象代言人也是国际通行的一个规则,无论是商业运作,还是文化交流,还是政治运作,都是通用的。
 
去年,美国专门派出了华裔滑冰运动员作为美国的公共形象大使到中国来,这里我想到,这位网友提得非常好,我们在构筑我们软实力的时候,如何灵活地运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来进行软实力的构造。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也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当然这种挑战,往往体现在我们的创意能力上。所以文化产业这个提法是我们国家一个比较标准的提法,在英国不是这样提,英国叫“文化创意产业”,这是1997年布莱尔首相提出来的,正好十年,没想到这个产业发展这么快。美国不这样提,美国是“基于版权业的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基本上都有版权问题。我想这位网友提出的问题,让我们思考在操作层面上,我们也要运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构筑我们国家的软实力。我想大家也可以多多给国家提好的建议,怎么能够很好的发展我们的软实力。
 
[网友]:约瑟夫·奈指出中国软实力的崛起已经对美国利益构成威胁,那么该如何判断中国的软实力呢?
 
[孟建]:这位网友很专业,我猜测这位网友很可能也是一个专业工作者或者是准专业工作者,或者对国际问题留以特别的注意。我们国家的《参考消息》也不只一次的报道,我们的《环球时报》也不只一次的报道,约瑟夫·奈多次的提醒美国政府。而且就我所知,小布什就任命了一个副助理国务卿,是一个女士,专司美国形象的重新构造,而小布什给她下的指令,就是依据约瑟夫·奈对软实力的看法,来构造美国的国家新形象。这也就是说,国际间的竞争也越来越体现在软实力之间的竞争。
 
关于这样的一个问题,从我做一个传媒学者的角度来看待的话,我认为在研究我们国家传媒事业发展的时候,一定要把传媒业的发展作为我们国家软实力建构的一个核心来看待,一定要更快的抢占我们软实力的制高点。这背后实际上有一个信息主权的问题。比如说,今年正好是香港回归10周年,十年过去了,香港并没有像西方所谓的一些预言家说的那样,“三年五年就扒下来,七年八年就烂掉”,回归十年的香港依然生机勃勃。很少有人知道,十年以前香港回归的时候,也是中国传媒业扬眉吐气之日,因为,中国向世界传输了香港回归的信号,中国在洗去百年耻辱,香港回归之时,也是中国的媒体向世界展示我们信息主权的时候。既然是这样的背景,那么,小约瑟夫·奈作为一个美国人,作为一个美国的学者,作为曾经是美国政府的高参,他当然要提醒美国政府,中国软实力的崛起对美国的利益构成的威胁。
 
我想网友提出这个问题很可能还会有一个想让我回答的隐藏在背后的问题,就是中国软实力的发展到底今后有多大的潜力。假如从我的角度来判断一下的话,我想无论是从中国文化意识的觉醒,还是对软实力问题的深入感悟和研究,决定了中国会在软实力的构造上,发挥出巨大的潜力。就像现在西方世界惊呼中国的硬实力发展一样,当然我也承认,我们现在国家的软实力的建设,只是刚刚起步,经验相当匮乏,比如说,我们的文化产业在整个世界范围内来看,是相当微弱的。软实力的体现,很大程度上要依靠于文化产业的勃发。大家都知道一个“韩流”对我们造成怎样的冲击,有人说,韩剧背后包含的是韩国的文化,包括着韩国对儒家文化精辟的见解和诠释。一个日本的著名漫画家宫崎峻,他的作品获得奥斯卡最佳动画奖,中国的儿童对日本动漫的痴迷都有可能使中国的软实力受到挑战,这个话我承认。我看了日本软实力的国家报告,使我们很难想象的是,它把输出动漫成为日本软实力的首选。我印象当中,我们《参考消息》上专门报道过这条新闻。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软实力的建设任重道远,和国际间的差距很大。比如我们的传媒,在世界上声音很微弱,西强我弱的状况没有得到改变。我们的媒体在西方上得了天,落不了地;落得了地,缺少影响力。这些都是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好在我们对这个问题,上到中央,具体到方方面面,都已经有了相当高的重视。如何尽快的把软实力落到实处,更好的去发展它,是我们当务之急。
 
 
媒体要用理性的力量打动观众
 
 
[网友]:在我看来,目前中国的媒体人心中是有社会责任感的,但是大多数媒体和媒体人却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忽略了自身的责任,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赚钱上,有时甚至会写出危害社会有碍公正的报道,且这种趋势愈演愈烈。请问孟教授,您认为这种现象存在吗?该如何改变?是否我们国家在媒体相关政策上应该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加以约束?
 
[孟建]:刚才有网民谈到了中国媒体人心中的社会责任感,有一些媒体把相当的精力放在如何赚钱上,甚至有愈演愈烈的倾向。虽然我今天要谈的主要是从国际角度来谈中国软实力的建构和媒体责任,这个问题显然转向了对国内媒体的责任。我觉得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两年以前,2005年就引起了相当大的重视。这方面的重视,有相当一部分是由媒体人提出来的,比如中央电视台崔永元就率先提出了这个问题。中央也对这个问题予以关注,而为此展开过讨论。我想既然网民对这个问题感兴趣,我也可以回答一下。
 
我认为,用一句官方所常用的话来说,我觉得这句话还是概括得非常好的,就是我们的媒体责任也体现在要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上。但是这里面,我觉得具体的回答到这个问题,我想谈谈自己的看法。以电视为例,前一阵中央电视台播出了几个重要的电视片,比如《故宫》,比如《圆明园》,特别是到今年年初播出的一个很重要的片子叫《大国崛起》,这倒是给我一个很重要的启发,什么启发呢?就是媒体千万不要低估了观众。什么意思呢?现在有的媒体说,已经是市场经济了,现在我们都要抢老百姓的眼球,要看准他们的钱袋子来做媒体,有的人甚至说,怎么搞媒体呢?很简单,把你们大学老师的眼光降下来,从大学降到高中,降到初中,电视剧就是初中一年级的水平,就可以了,这样就能够面对观众了,就能面对市场了。而《大国崛起》很好说明了媒体不要低估观众,否则媒体也是低估自己。《大国崛起》把五百年的历史反思和人类的现代化紧紧结合起来,让镜头触摸历史,让历史感悟未来,获得了那么多的好评,获得了那么高的收视率。现在看来,我们的媒体并非不需要媒介的理性力量,而是要看你媒体有没有这样的力量,去打动我们的观众。
 
当然,我这样说,从来不否认媒体本身应该是一个合理的文化结构。我认为,一个完整的、合理的文化结构,正像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学者很精辟的指出来那样,一个文化的媒体的合理结构,应该包括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的结合;第二个层面是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结合;第三个层面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结合;所以我认为媒体应该构筑这样的合理的文化结构。大众文化,让你娱乐,让你消遣,这也是媒体的功能。但是,我们的媒体只有娱乐,只有消遣,那就是缺失了我们的民族理性。精英文化尽管让你痛苦,精英文化尽管让你沉重,但是精英文化往往是指向未来的,而大众文化尽管让你愉悦,尽管让你轻松,但是大众文化往往是局限于眼前的比较多,更不用说现在出现了大量的恶搞作品。我看了很多的资料,也包括一些外文资料,上面都在惊呼“中国很多的媒体正在进入恶搞的歧途”,我觉得这是一个信号。
 
第二个方面,我们的媒体合理结构应该注重我们民族的,显然我们这个媒体这方面做得相当不错,但是外来文化的、人类世界共同文明的东西,我们也要予以关注,也要把它结合起来。所以我说这是第二个层面的结合。
 
第三个层面的结合要注重传统的和现代的。文化究其实质来说,有一个传统和现代的问题。我现在讲的文化是有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性。比如我们现在谈和谐社会,我们和谐社会并不意味着就是一种声音,不百花齐放了,恰恰任何一个和谐社会都是百花齐放的、百家争鸣的、和而不同的。刚才网民提出的这个问题,我做这一点我自己的看法。
 
[网友]:现在的中国媒体仿佛进入到一种“众生喧哗”的时代,到底什么样的媒体和媒体人才算是真正的负责任媒体.
 
[孟建]: 网友用了“众生喧哗”“仿佛”这个词汇,用我们研究的专业词汇来说,就是当今中国的媒体生态环境到底是怎么样的。我把“众生喧哗”转化一下,就用“媒体的生态环境怎么样”。总体来看,中国媒体的发展是健康的,是异军突起的,但是,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强调的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不可忽视。其中,所谓的“众生喧哗”,就是不可忽视的一些问题。
 
这里面的“众生喧哗”,我想是一些不和谐的声音,甚至是一些杂音,但是我想,我们的媒体发展看主流是非常好的,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只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但是对发展中的问题要予以关注。这实际上就是前面网友曾经提到过的,我们的媒体处理自己的社会责任主要就体现在我们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上,怎么能够把好这样的度的问题。所以,我想,网友们关注“众生喧哗”的问题,是看到了我们媒体发展当中所存在的弊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特别是从国际新闻媒体发展的历史角度来看,中国的媒体在这样的一个大转折时代,出现这样一个浮躁的心态,我觉得这是一个过程。但是,不注意这个过程的弊端,不去缩短这个过程,我觉得是可悲的。所以我想,我们现在要关注这些问题,比如说刚才谈到的为什么《大国崛起》能够受到广大观众的青睐?我自己做过一个调查,因为我承担过很多课题。一般我们原先认为会对这些理性作品不屑一顾的观众,看了《大国崛起》之后都非常振奋。所以我想,这样的一些现象,应该引起我们媒体人的注意。
 
但是总体来说,“众生喧哗”并不是说要把我们媒体的脸重新板起来,重新搞高台教化,不是这个意思。我还是坚持我的观点,就是我们的媒体要有一个合理的文化构架,这一个文化构架是孕育这个时代媒体虎虎有生气的基本前提。至于“众生喧哗”当中出现的一些非常痛心的问题,有的甚至触及了法律底线的问题,那当然是另当别论了。这位网友讲到的“众生喧哗”的问题,很可能没有涉及到这个问题,如果涉及到这个问题,当然是更要值得注意。所以国家也对这个问题留以了特别的关注,用新闻管理的各种方法,来约束、制约甚至制裁这些问题的出现,以保证我们媒体的健康发展。
 
中国的软实力建设
 
 
[网友]: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蔡武说过,国家软实力建设的重要任务是进行跨文化传播与交流,提升中国文化的吸引力与影响力。您怎么看?
 
[孟建]: 刚才有网民谈到了国务院新闻办主任蔡武主任说的一段话,我回答一下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今天上午一直到我进人民网的之前,我都在国务院新闻办,和几个局的领导进行一些专业方面的沟通。蔡武主任说“国家软实力建设重要的是进行跨文化传播与交流,提升中国文化的吸引力与影响力”,这句话讲得非常好。连同我以前和国务院新闻办赵启正主任联系工作的时候,他也一直持这个观点。
 
我想,中国这些年来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近些年来的发展,国际间对我们的评价,我们不要单单的停留在软实力的评价上,国际间对于中国硬实力的评价固然很高,但是现在有一个重大的转向,开始注重对中国软实力的评价。也就是昨天,我看到一个报道,美国的《时代》杂志,在全球做了一个世界各国形象调查,中国的形象名列第五,美国甩到后面去了。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中国这几年跨文化交流的一个巨大的成就。这个调查是由美国《时代》杂志专门组织力量,动用了很多专家力量做的。如果我们做的,诋毁我们的力量会说,你们做得不公正、不科学,但这恰恰是美国最权威的《时代》杂志做的。而在这以前,英国著名的调查机构,也证明中国形象是世界上所有国家形象上升最快的国家之一。
 
这方面的例子很多,我不想多说,我只想说一点,2005年,联合国筹办了很长时间的一个奖项终于出炉,这一奖项的筹办,受到了全球很多国家,特别是政要和学者们的关注,为什么?联合国要设立“科教文组织的文化教育最高奖”,大家纷纷在猜,这个奖将是给谁呢?有人说很可能叫亚里士多德奖,有人说是苏格拉底奖,有人说是柏拉图奖,而正在这个时候,有一个事情正在受到很多人的怀疑,甚至是诋毁,当然也有很多人赞成,这就是中国正在世界上建设若干所孔子学院,大家都知道,去年年底建的孔子学院,就是在英国。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应该有将近30所孔子学院了。前天我和美国一个著名的教授罗得岛大学的马应教授通电话,他四月份要到复旦参加一个高层论坛,他很欣喜地告诉我,他说孟老师,我现在又有了一个新的职务――孔子学院的院长。关于这个举措,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但是恰恰在2005年的时候,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宣布,联合国的奖励文化教育界人士的最高奖命名“孔子奖”,就我所知,这个奖是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首次设立,奖励的对象是对世界文化教育作出突出贡献的领导人、政要。这样的一个奖项设立,对那些非议中国孔子思想在全球的传播、中国赠送孔子像、孔子学院在全球设立的人,我想是一个再好不过的教育。所以,中国今后在发展过程当中,如何更好的加强自己软实力的建设,让中国插上两个腾飞的翅膀,在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硬实力的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另外一方面,就是我们软实力的建设,比如说和谐世界、和谐亚洲、和平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将会更早的到来。
 
[网友]:我看这次两会,在政策上给予了国外记者更多的便利,这是不是从一个角度体现了中国的软实力?
 
[孟建]: 网民们提的这些问题非常好,有的给我很大的启发。这位网民关注了我们的“两会”,这些年来我对“两会”的关注,特别是记者招待会的关注是空前的。为什么?除了自己的职业以外,我还担任了要对新闻发言人的评估工作。所以,这个问题我觉得看得非常透。我觉得应该说首先体现了我们国家的进一步的开放和自信。把更多的问题留给了外国记者,而且温总理在回答外国记者的问题时,特别是回答外国记者所谓的我们看来是高难度问题的时候,没有采取任何的回避,而是给予了正面的、坦诚的、直率的回答。
 
谈到这个问题,我们就一定要关注一个,我认为是天大的事,网民可能也问什么叫天大的事?我们国家外交部的发言人刘建超先生已经正式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府向世界宣布,2008年奥运会,我们将敞开胸怀欢迎世界各国的记者到中国来采访,大大的放宽了,或者说已经采取了和世界接轨的外国记者来华采访的新条例。1990年我们出台了相当严格的外国记者来华采访的条例,这在1990年这样的特定历史背景当中,我想大家都知道,1990年为什么是特定的历史背景?因为是在1989年之后制定的这个规则。这样的一个决定,在当时,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有着它的历史特殊意义,不可否认。但是,随着中国的进一步改革开放,随着中国自信心的进一步加强,也随着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导致了我们2008年奥运会期间对外国记者完全放开的这样一个态度,实际上,刘建超在回答记者提问的时候,最后一点就谈到,有一个记者专门问刘建超,刘建超说的大意是,这将意味着中国对外国记者采取了今后将更加开放的态度。我想这位网民关注的,看起来似乎是一个外国记者招待会上,我们点记者提问比以往多了的一个现象,背后触及了一个中国如何以更开阔的心胸去拥抱一个开放世界的问题。
 
[网友]: 请问孟老师“软实力”对国际关系有何影响?
 
[孟建]: 刚才有网民问我一个问题,软实力对国际关系有何影响。应该说,小约瑟夫·奈作为软实力的提出者,这个人非常独特,他本身是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的著名教授,他曾经出山,担任过美国国防部长的助理,还担任过美国全美情报委员会的主席,他在军界、政界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又回到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认教当院长,2005年上半年辞去院长,专门做他的教授、做他的研究。从我对软实力的研究来看,小约瑟夫·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本身他就是带有两个重要的学科背景:一个就是政治学研究,一个就是国际关系研究。
 
刚才网民提出的这个问题很专业,实际上这个理论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从国家和地区的战略关系之间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力量如何构成的。所以,他所研究的问题,包括他所影响了的研究领域,应该说,和国际关系息息相关。当然,他作为一个美国的学者,他也经常会帮美国政府说话,比如说他就提醒小布什总统,美国现在对中国的担心,一方面它的军事力量的迅速崛起,另外一个就是它的软实力的迅速崛起。我专门看了他卸任院长以后的两个报告,他做了两个国家的研究,一个是中国的软实力研究,一个是印度的软实力研究。非常有意思,他在谈到中国软实力研究的时候,他举了一个例子,我们是根本想不到的,他这个例子是什么呢?其中一个例子是举中国的《英雄》在美国放映,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三周的美国的票房记录,这是一部真正由中国生产的影片,第一次以一部影片的形式打入美国,打入国际市场,获得了最高票房,他说通过这部影片,中国正在用影片的方式来向世界输出它的软实力,向美国施加它的软实力的影响,因为这个影片的背后有它的观念、有它的价值观,非常有意思。
 
[网友]: 2008年奥运会也许是中国向全世界展示软实力的最佳时机。孟老师能否预测一下?中国展现出怎样的软实力?
 
[孟建]: 关于奥运会的问题,谈得非常多了。我想,答案是肯定的。这肯定是中国向世界展示中国软实力的最好的机会。我有幸承担了国家的研究课题——2008年奥运会中国形象传播战略,这个项目也获得了国家的奖励。刚才讲得中国记者对世界的开放,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注册记者将有两万人,非注册记者一万人,再加上很多的独立撰稿人等等,大体上到中国来有三万五到四万这样的新闻大军。中国敞开胸怀,欢迎他们,这本身就是对中国改革开放形象的最好的体现,这不是软实力吗?这就是最好的软实力。
 
当然具体到奥运会如何办好来体现软实力的问题,我觉得倒是非常值得关注,而且时间非常紧迫。我们对奥运会有三句话,我想不能说地球人都知道,反正大部分人都已经知道,这就是“人文奥运、绿色奥运和科技奥运”。在我看来,“人文奥运”是最主要的。希腊办了上一届奥运会,对我们压力很大,压力不在场馆了,也不完全在环保上,当然我们环保问题比较多了,但是我想场馆这些我们都没有什么问题,组织工作也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人文上。希腊用这样的一次奥运会,展示了古希腊灿烂的文化,又一次向世界展示了这个伟大民族的魅力。中国怎么办?这对我们的智慧、这对我们的能力,都是一个空前的挑战。我想,在这方面,我们要作出一个非常好的回应。
 
任何一个地区性的、全世界性的运动会,都是软实力的体现,这次我在主持“软实力与中国公共关系发展”高层论坛的时候,新华社的领导给我讲了一个非常生动的例子――多哈亚运会,多哈很少下雨,亚运会那天的历史资料,几乎就没有下过雨。但是那天恰恰下了雨,他们在那天设计了良种马顺着斜坡冲上去点火种的镜头,偏偏下雨了,打滑了,这时候多哈人怎么说?他说如果这匹马第一次冲不上去,掉下来的时候是掌声,如果第二次还上不去,掉下来,接下来的就是眼泪。因为它展示了阿拉伯的民族精神。这样的事情我听了以后百感交集。所以这次奥运会办得成功与否,是对我们一个很大的挑战,但是我坚信,2008年中国的奥运会会出色的向世界展示中国软实力的魅力。
 
[孟建]: 很高兴能到人民网来,这也是我向往已久的,因为我浏览的网站中,人民网特别是强国论坛等这些频道都是我特别关心的。当然更要感谢的是,我也没想到这个时间段会有这么多网民来关心这个问题,与我交流,而且提出了这么好的问题,使我感动不已。我虽然在复旦大学工作,但是由于工作的原因,也会常到北京来,期待着下一次能再到人民网作客,再一次的与网友们更好的交流,再一次的感谢大家!


关键字: 内容标签:实力,传媒,责任,国家,建设,孟建
下一篇:汉字——中华文明的历史丰碑||上一篇:“钗黛之争”200年的启示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