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郎的故事集中在《水浒传》第二十四回至第二十六回里。这三回书里写了他遇弟、捉奸、被害三件事。叫什么名字,书中从未交代。武大郎有没有名字呢?有。电视连续剧《武松》里,他死后的灵牌上就写着叫“武植”,可惜仅短短的一个镜头,又一晃而过,未能引起观众注意。武植这个名字从何而来呢?他来处有二:一是我国另一部古典小说《金瓶梅》,书中就明与他叫“武植”,另一来自武大的故乡,河北清河县。手中正好有一张一九八九年十一期《湖北青年》的剪报,说了武大的身世。虽然离谱,不妙照抄一段,以娱读者。剪报上云:大郎武植系清河县武家那村人。据传,他自幼崇文尚武,人力超群,因而,少年得志中了进士,在山东阳谷做了知县。曾资助过武大郎的一位同窗好友因怀才不遇,家境日渐贫寒。于是,千里迢迢来投武大郎欲谋一官半职,摆脱困境。开始,他受到盛情款待,可过了半年也没听其提及做官之事,他便认为“武大郎真乃忘恩负义之辈,”一气之下,不辞而别。在回家路上,他编写了许多谩骂讽刺武大郎的小故事、歇后语,见村贴村,逢店贴店,于是乎,沿途传遍了有关武大郎的粗俗之词。谁知,待他回到家中,武大郎早已托人送来了银钱,帮他修房盖屋,置买良田。这时,他才发现武大郎决非知恩不报,而是不搞以权谋私。他发疯似地返回原路去撕自己贴的纸条。但是,悔之晚矣。这些东西就象泼出去的水,再也收不回来。加上一些文人墨客借题发挥,因而一传再传。这毕竟是传话,不足为据。武大名武植可供参考。
在《水浒传》中武大郎是个卖炊饼的。炊饼如何做,书中没有交待,但从武松出差前对哥哥的叮嘱,我们可知一二,哥哥“假如你每日卖十扇笼炊饼,你从明日为始!只做五扇笼出去卖。”这炊饼是用笼屉蒸出来的,所以又叫“蒸饼”、“笼饼”。饼乃古代面食的通称,炊饼既是蒸制而成的面食,就可能是类似今日的馒头、发糕之类食品。据宋人顾文荐《负喧杂录》中考证:炊饼因蒸制而成,宋叫蒸饼,即今之馒头。到宋仁宗时,因宋仁宗叫赵祯,这“祯”与“蒸”谐音,为了避讳,宋人就把“蒸饼”改叫“炊饼”了。
关键字: 内容标签:细说,烧饼,水浒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