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常州步入总体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之际
小康作为语言的源头
小康,作为一种理想和信念,伴随着中华民族第一缕精神曙光冉冉升起,在浩瀚如海的历史长河里,自由腾跃。而风起云涌的民族精英们,以关注民生疾苦的目光,探寻政通盛世的思索,不断为其披挂上绚烂的锦缎。
一个词,成为满载数千年文化的一艘旗舰;一种理想,孕育着芸芸众生对幸福的希冀。
【最早的出处】
“小康”作为一文字符号,最早出现在我国最古老的诗歌经典,周代《诗经》中首句便是:“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这是“小康”一词在中华典籍中第一次出现。它的意思是人民已经很辛劳了,差不多可以让他们休息一下了。此处的小康,“小”是稍稍的意思,而“康”是指安乐、休息、安宁。小康并未成为一个独立的文化符号。
【最早的阐述】
西汉儒家学者记载战国、秦汉间儒家言行的《礼记·礼运》中,有段孔夫子对“小康”的专门论述。夫子参加祭祀活动后,对子游说:“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 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这段话的意思是,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公,因礼义而成为三代诸王中的杰出人物,并以此得以选拔。这六位杰出人物,在礼义上没有不认真对待的。以礼义为标准,表彰行事中规的民众,成全民众信义行事,同时还揭露民众在这方面的过失,把仁爱定为法式,提倡礼让,以此指示人们要遵循礼义这个固定规范。如果有不遵循礼义的人,当权者也会被罢免,老百姓会把不守礼者当作祸害,这可以称为小康了。
可见,孔子所说的小康更多的是注重精神内涵,即“圣人定法、世人守法”,与现代所说的小康,无论从其本源,还是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完全不同。
【此后的发展】
孔夫子所述的小康思想,成为其后2500多年儒家思想薪火相传的治世理想。这种思想扩大到民间,其意义有所变化,对其定义更具有现实性,就是丰衣足食,在吃饱穿暖的基础上能够更进一步,过上安定富裕的生活。
现代化的小康进程
建小康、谋发展、求富裕,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执政为民的中国共产党,顺理成章地把建设小康社会作为自己的重大任务。
现在所说的小康,其涵义和标准远远超越了儒家定义,而是一种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唯一不变的,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现代含义的小康】
●关键词:提出
现代意义的小康概念,是由邓小平同志提出的。
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总是结合中国具体的历史语境进行思考,以中国传统文化惯用词汇,来表达自己的创造性思想。他多次使用“小康”概念,来表达中国式的现代化。在《邓小平文选》中,小康水平、小康状态、小康生活、小康之家、小康社会、小康的中国等语句和概念,随处可见。
邓小平在用“小康”表示中国式的现代化时,就开始思考“小康水平”在经济上的核心表达,并试图对此作出量的规定。
1980年1月16日,邓小平在中央召集的干部会议上指出:“我们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前不久一位外宾同我会谈,他问,你们那个四个现代化究竟意味着什么?我跟他讲,到本世纪末,争取国民生产总值每人平均达到一千美元,算个小康水平。”
小康社会概念的首次正式提出,出现在邓小平1984年3月对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的谈话中。邓小平说:“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八百美元,就是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
●关键词:细化
此后,邓小平提出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设想。即以1980年为基点,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温饱问题;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再经过50年,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收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正式将实现小康确定为“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二步目标。
1991年,国家统计局与计划、财政、卫生、教育等12个部门的研究人员组成了课题组,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小康社会的内涵,在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生态环境等方面,确定了16个基本监测指标和小康临界值。
这16项指标分别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500元(按1980年的价格和汇率计算,2500元相当于900美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24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00元;城镇人均住房面积12平方米;农村钢木结构住房人均使用面积15平方米;人均蛋白质摄入量75克;城市每人拥有铺路面积8平方米;农村通公路行政村比重85%;恩格尔系数50%;成人识字率85%;人均预期寿命70岁;婴儿死亡率31%;教育娱乐支出比重11%;电视机普及率100%;森林覆盖率15%;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县比重100%。
1992年,党的十四大又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发展,提出提前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到20世纪末使我国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国力迈上一个新台阶,人民生活由温饱进入小康。
【与时俱进的小康】
漫道雄关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关键词:总体小康
当人类社会跨入21世纪的钟声敲响之际,中国,这个跨越了五千年文明史、承载着十多亿人口的国度,骄傲地宣布,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正如党和国家第三代领导人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所述:二00一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九万五千九百三十三亿元,比一九八九年增长近两倍,年均增长百分之九点三,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六位。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人们公认,这十三年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是我国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政通人和的时期,是我国国际影响显著扩大、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的时期。我们党和我国人民作出的艰辛努力和取得的伟大成就举世瞩目,必将载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史册。
●关键词:全面小康
小康建设并未因此划上句号。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所谓低水平,就是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但人均水平还比较低。所谓不全面,就是小康社会所要求达到的社会生活各项指标还没有全面达到,发展性消费还没有得到有效满足,社会保障还不健全,环境质量还有待提高。所谓发展很不平衡,是指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水平差距不小。
由此,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一目标,就是建设一个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一个更高水平的、更全面的、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
所谓更高水平,就是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用大体20年的时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达到4.3万亿美元,人均超过3000美元;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所谓更全面,就是经济、政治、文化全面进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化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
所谓发展比较均衡,就是使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人与自然更加和谐,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足、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是新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实践的新起点,是亿万人民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新目标。
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还提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得更快一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江苏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就全国范围而言,江苏经济基础比较强,有明显的区位优势,也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关键词:率先
2003年3月的全国“两会”期间,人民大会堂春意融融。江泽民和胡锦涛参加江苏代表团的讨论并发表重要讲话,对江苏提出了“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要求。“两个率先”由此成为新世纪初江苏发展的总定位。
●关键词:指标体系
当年4月29日,由江苏省委研究室、省发改委、省统计局等部门人员组成的全面小康指标制定工作小组,向省委、省政府报送了江苏建设全面小康指标体系的初稿。
其时,全国还没有一部统一的全面小康指标体系可以参照。省委还就制定江苏全面小康指标体系多次召开座谈会,听取省人大、省政协和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整个指标体系确定的原则主要有五个方面。
(一)体现党的十六大精神。根据十六大提出的“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要求,着重反映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细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二)体现“两个率先”的目标。一是实现的时间早于全国,体现比全国发展速度快;二是实现的位次在全国各省区中处于前三位,体现江苏在全国“第一方阵”的要求。
(三)体现百姓生活水平。着重体现富民优先,体现百姓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切实感受,以百姓得到实惠为依据,以人民满意为标准。
(四)体现分类指导原则。对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分别提出不同的实现时间。
(五)体现可比性、可操作性和导向性。
2003年7月,在江苏省委十届五次全会上,《江苏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获得通过,明确提出要建设一个不含水分的、人民群众得实惠的、老百姓认可的全面小康。随后,以省委文件的形式下发各级各部门。
在这次全会上,同时确立了本世纪初叶江苏“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目标,即2010年左右在全省总体上实现全面小康、2020年左右总体上基本实现现代化。
这次会议,明确在推进“两个率先”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要坚持突出抓住三点:一是把握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这个精髓,不断推动新的思想解放,坚持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以思想上的领先保证发展上的率先;二是抓住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个本质,促进党员干部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是紧扣发展第一要务,不断深化细化“两个率先”的具体部署,把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常州的小康建设
1993年,常州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806元人民币,已经达到小康目标。
但面对一个标准更高、覆盖面更广的全面小康标准,常州仍须奋力拼搏。
●关键词:时间表
作为位于江苏省经济最为发达的苏南板块城市,常州要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上级党委的谆谆嘱托,是人民群众的殷切希望,是时代发展的千钧重担。
2003年9月,中共常州市委九届八次全会提出,到2006年,常州市要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会审议并原则通过了《中共常州市委关于力争“两个率先”、实现富民强市的目标和实施意见》,这成为全市实现“两个率先”的动员令和进军号。从此,力争“两个率先”、实现富民强市,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常州加快发展的总定位、全市上下奋斗前进的总目标、各项工作的总任务。在此基础上,再用5年时间,到2011年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关键词:进程
2005年,苏州和无锡相继宣布总体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这个消息对于常州,这个比邻而居的兄弟城市,是压力,更是动力。与此同时,常州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找到了一个参照系。
根据2005年8月份的统计数据——当时苏州、无锡尚未宣布总体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常州大部分指标基本与苏州、无锡接近,我市未达标指标仅多出一项,为“城镇劳动保障三大保险各自覆盖率”。而且在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等方面,我市还有领先。
秋来暑往又一年。常州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可喜的长足进步。
在核心指标方面,我市各级各部门围绕城乡居民收入、社会保险覆盖率、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等3个薄弱环节,紧锣密鼓安排工作,收到了明显成效。目前所有核心指标均已达到序时进度,按照正常趋势发展,到年底有望全部达成。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月为14085多元,同比增长13.6%,全年有望比目标值高出500元左右;1-10月我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三大保险综合覆盖面为96.2%,达到了目标值95%的要求;今年前三季度,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得分达84.4分,达到目标值要求,预计全年这一指标的得分情况,可好于苏州、无锡达标年。
非核心指标总体推进情况良好,去年未达标的3项非核心指标今年底预计可以达标。其中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1-10月为29.7平方米,加上人均出租住房面积0.9平方米,已经超过了目标值30平方米的要求;百户家庭电脑拥有量9月底城镇为54.7台,已经超过目标值要求,目前农村电脑拥有量相对较低;1-9月,市区新增绿地320公顷,绿化面积已达4367公顷,按此原建成区面积测算,这一指标目前已超过40%标准,达到41.86%。
●关键词:收获
11月20日至21日,市领导范燕青、俞志平、戴源率领市发改委、统计局、环保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等部门负责人分赴金坛、溧阳、新北、武进等地,走村访户,耳闻目睹干部群众同心协力、奋力拼搏的精神面貌,城乡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今年全市总体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有希望。
市委书记范燕青强调,各地各部门要按照“建设小康为人民,人民满意达小康”的要求,实实在在的建设一个“不含水分、人民得实惠、老百姓认可的全面小康”。要把“全面达小康”作为抓手,在经济加快发展、增加群众收入、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困体系、环境保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切实有所促进。
在对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问题上,常州真抓实干。这番话所体现的是,全面小康社会是否建成,要以百姓得到实惠为依据,以人民满意为标准。
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一直在路上
总体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对这个即将来临的历史时刻,我们不由得思绪万千,浮想连翩。常州一旦宣布总体建成小康社会,将会呈现一幅如何和谐美丽的图景。
在内而言,这将会对常州的城市发展水平有一个清晰的定位,并伴随着政策的连续推进,相应决策的制定和调整。
常州将向下一步目标进发:再用5年时间,到2011年,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到那时,全市人均GDP达到10000美元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3000美元和1600美元。
政策的制定将更注重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体现在文化、教育、娱乐等方面的投入,改善环境质量,扶持低收入群体和弱势群体,帮助经济较落后地区加快发展,以实现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小康社会。
对外而言,步入总体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是常州为江苏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的应有贡献。而由此提升的城市知名度,将会吸引更多的人才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从而促进常州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为常州市民提供更多就业岗位,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
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是认识到,宣布的时点,仅仅意味着进入小康社会的门槛。人们对美好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因此,总体实现全面小康还仅仅是一种过程,更美好的前景在激励着常州380万人民不断开拓奋进。
(链接)国际“小康标准”
小康这个词语,是中国所特有的文化符号。按照现代对于小康的内涵,其实质是现代化。
目前国际通用的是英克尔斯现代化指标体系,以此作为评判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水平。
英克尔斯的现代化指标主要有10个:
1.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3000美元以上;
2.农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低于12%-15%;
3.服务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在45%以上;
4.非农业劳动力占劳动力的比重在70%以上;
5.识字人口的比例在80%以上;
6.大学入学率在10%-15%以上;
7.每名医生服务人数在1000人以下;
8.平均寿命在70岁以上;
9.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在50%以上;
10.人口自然增长率在1%以下。
指标创立者是美国社会学家阿·英克尔斯。这位学者的现代化研究以人文学为方向,认为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并提出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社会稳定、持续和健康成长的基石,英克尔斯提出的现代化10项标准,为传统工业社会现代化的实证研究与定量评价开拓了一条新思路。
由于这一标准体系是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时至今日,学术界认为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
1.英克尔斯指标只是传统工业化时代对于现代化的最低要求,较难适应信息化时代对于现代化目标的动态演近。
2.英克尔斯指标强调的是现代化的外部特征,如人均GDP、成人识字率、人口自然增长率,而对于现代化的内涵与实质如“推动现代化进程的动力”、“体现现代化水平的质量”和“实现现代化目标的公正”,还缺乏清晰的内部逻辑依据。
3.英克尔斯指标,只涉及到收入水平、产业结构、社会水平等统性标识,而对于信息化、全球化、生态化以及相关的竞争力、集约化、可持续发展,均示提及,用其衡最21世纪的现代化进程,还必须中以提升。
而唯一无争议的公认指标,是人均GDP(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根据世界银行《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的分类,人均GDP545美元以下为低收入国家,545-2200美元为中下收入国家,2200-5999美元为中上收入国家,6000美元以上为高收入国家。
作者:李益钧
关键字: 内容标签:小康,起源,意义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