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尊孔与反孔的四大规律

编辑:Jina 来源:学说连线
 
金景芳先生[1](1902-2001)在他的八十九时[2]写的一篇文章[3]中说了这么一段话:“应当看到,中国自孔子生时起,一般说,凡是治世都尊孔,凡是乱世都反孔。其道理在于孔子的学说维护社会安定秩序有利,对破坏社会安定秩序不利。而社会当革命时期重在破,不破除旧秩序,不能建立新秩序。社会当建设时期,也就是建立新秩序的时期重在立,不能再破了,旧的新的将同归于尽,不会有好的结果”由此可见,该破的时候要破,该立的时候要立。这就叫做辩证法。持形而上学观点的人是不懂的这个道理的”[4]。
我认为金先生说的很对,我们可以把金老说的话概况为“治尊孔,乱反孔”。其实,关于尊孔与反孔还有另外三大规律,都与这治尊孔,乱反孔有关。即“老尊孔,少反孔”;“文尊孔,武反孔”;“上尊孔,下反孔。”当然,这话并不绝对,是一种概括。其实金先生的治乱说也是一种概括,也并不是绝对的。虽说金老先生用了“凡是”两个字,我理解,金老生生用“凡是”只是为了强调,引起别人注意。

先说“老尊孔,少反孔”。

人老的时候革命性就差了,人老的时候特别还需要秩序,需要秩序的保护。需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5]”。代表人物是那个向孔子问政的的齐景公。当齐景公向孔子问政时,孔子说了上面八个字。齐景公虽然年老体衰,但脑子不笨,他知道秩序的重要性。是的,如果没有秩序,即使天下有“粟”,又谁会来供养他呢?齐景公是站在君与父双重角度来讲这个话的。

至于少为什么少反孔,道理很简单。人在年轻的时候,特别对秩序不满。国为秩序对自己不利。明朝的开国皇帝年轻时就很反孔,但后来当自己做了皇帝就变成地地道道的尊孔派了。历史上还有很多这样的人,就不多说了。

再说“文尊孔,武反孔”。这里的文指文化人,有文化的人;武指没有文化的人,所谓粗人也。文人之所以尊孔,是因为文化人受孔子的影响较深,过去的读书人都是都四书五经长大的,求功名,达仕途离不开孔家学说,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6]”是也。当然会尊孔;现在的读书人虽然说已经不是靠四书五经立身,但接触孔学的机会多些,孔子讲的那些道理,还是很有用途的。比如,《论语》的处世之道,《论语》中的为政思想,《论语》中的管理智慧,凡是接触过的人内心不得不佩服。至于粗人,可能接触不到孔子的思想,理解不了孔子讲的那些道理,这样就是容易受别人蛊惑,怂恿,然后反孔。与孔子同时代的桓魋就是他们的代表。当时孔子正在教他的学生演习周礼。一个叫桓魋的家伙来砸场子。孔子的学生想去教训他,被孔子劝下,说上天给予我高尚的品德,桓魋能把我怎么样呢?这段故事,可见《论语 述而》[7]。

至于“上尊孔,下反孔”,道理与“老尊孔、少反孔”同,就不再详析了。

因此,尊孔与反孔的四大规律可以作如下概括:治尊孔,乱反孔;老尊孔,少反孔;文尊孔,武反孔;上尊孔,下反孔。道理只有一个,因为孔子代表了秩序。尊孔是为了维护秩序,而反孔则是为了破坏秩序。

  注释:
[1]金景芳先生,1902年6月23日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毕业于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曾先后做过家庭教师,教育局局长等职。1941年任东北大学文书组主任,1945年任中文系副教授。1947年晋升为东北大学教授。1949年被分配东北文物管理处研究员,后调至东北图书馆任研究员兼研究组组长。1954年在东北人民大学历史系任教。主要著作有:《易通》、《中国奴隶社会的几个问题》、《古史论集》、《论井用制度》、《中国奴隶社会史》、《学易四种》、《周易讲座》、《周易全解》、《孔子新传》、《金景芳古史论集》、《金景芳学术自传》、《尚书虞夏书》新解、《知止老人论学》、《周易系辞传》等著作论文百余篇文。
[2] 当是1988年,作者注。
[3] 见《孔子新传》,长春出版社,2006年1第一版第9页。
[4]见《孔子新传》,长春出版社,2006年1第一版第9页。
[5] 《论语 顔渊篇》。原文是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6] 北宋开国宰相赵普语。
[7] 原文是,“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关键字: 内容标签:规律
下一篇:儒学的发展史(3)儒学的困境与更新||上一篇:儒家道德在小说叙事中的历史演化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