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发展学研究,当然还需要借助伦理学、生物学、心理学、信息学、系统学等学科手段和理论,甚至于还要借助物理学中的巧妙构思、基本原理或理论。
3.4.发展学研究方法
3.4.1发展学研究的自然科学方法
在这方面,自然科学家做出了巨大贡献,遗憾的是,我们应用得太少。
对于发展学,我们就是要积极运用最先进的科学理论研究社会—生态系统的演变进程,积极运用最先进的技术手段分析其发展过程和预测发展方向,为科学决策服务。
表2发展学研究方法简表
项 目
内 容
背 景
社会危机,生态危机
理论基础
生态学、社会学、系统学、数学、信息学等
理论核心
资源共享,适时协同,按需生产,和谐共荣
工作原理
和谐发展
对 象
社会—生态系统
目 标
和谐共荣
技术手段
生态技术、社会学技术、系统技术、信息技术等
再生循环
通过生态链、产业循环
产品生产
按需生产,清洁生产,节约生产,快乐生产
生活方式
清洁生活,勤俭生活
文化多样性
多种文化并存,相互交融繁荣
生物多样性
复杂,和谐
价 值
环境优美,社会文明,人人幸福
人与社会、人与自然
和谐
3.4.2发展学研究的社会科学方法
在社会科学方面,关于人类的发展,学说林立,但是,这些学说大多数是割裂人类社会发展诸因子之间的联系,过度简化其发展过程,从而造成不同的学说对同一因子、同一现象、同一过程的解释和预测大相径庭,与自然科学绝对不同。这就要求我们需要探索新的理论,开辟新的研究方法。
(1)哲学方法
西方哲学注重学科分割和细化研究,中国哲学则注重整体思考和把握总体变化进程,二者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应该博采二者之长,将二者结合起来。
哲学,就是研究人类如何进行科学地“思想”的科学,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研究人们世界观的科学,就是研究其他科学之间的共同的、具有普遍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哲学提取其他科学最主要精华,再在其中提炼带有世界最普遍规律的“晶华”。
在研究世界时,我们要以正确的观点去认识科学和技术,同时不迷信科学技术,积极运用已有的科学知识去认识世界,这个世界包括自然世界、我们人类自己本身的社会、思维和思想,以及它们之间的有机联系,注重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不人为割裂它们;运用已有的科学知识,去全方位地认识技术,不迷信技术,不滥用技术,不公开使用尚不成熟的技术,加强对人类和自然界有害技术的管理。作为科学的各学科而言,既要分割细化研究,也要综合研究,在研究中要及时相互吸收相互批判,博采众家之长。
在开展发展科学研究时,尤其是在应用发展科学上,要积极、及时、综合、有机地运用最新的所有科学成果,对各种有关发展的政策措施进行全方位论证,切忌为了论证顺利通过而只撮合几个正面意见的论证,扼杀反面论证意见,进行这样的片面的伪论证。
(2)经济学方法
现代的经济学,重点都放在“货币”上,都是将经济过程简化为货币问题。然而,我们人类的经济行为,还有许多与经济行为直接相关的情感、道德、法律、民主、权力等社会行为,它们是不能货币化的。遗憾的是,在经济市场化的同时,我们有时也将它们货币化了,造成一些本来可以不会产生的恶果。因此,我们有必要从理论和方法上寻找经济学新的突破口。笔者认为,这个新的突破口就是打破约束经济学发展的“货币化”旧框框,在数字化经济行为时,除了用“货币”来数字化外,还要引入资源、环境、社会秩序等数字化因子,这样,就可以全面正确地反映人类的经济行为,深入研究人类的经济行为,为人类社会的发展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3)行政学方法
总结目前的行政学成果,可以看出这样一个矛盾的事实存在:一般而言,简洁比较集权的政府行政效率较高,但是容易出现决策失误,容易滋生腐败;反之,弱化权利,权力分散的政府则比较廉洁,但是行政效率低下。
其实,我们没有必要纠缠于政府是“划船”,还是“掌舵”,关键是要明确政府的职能,加强监督,及时改革。
政府的主要职能是合理分配政治资源,确保公民有均等的机会享有科技、教育、就业等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实现公平有序竞争,及时消除产生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的根源。
完善强化民主监督体系,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本国的行政模式和发展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因时制宜,与时俱进,及时果断地改革阻碍发展的行政模式、行政机构和政治体制,及时修改不合时宜的发展模式。
(4)法律与道德
现在,我们都在强调法律的作用,却弱化了道德的作用。从目前状况来看,尤其是国际法律,在强权国家手里,简直成了他们侵略他国的有力武器。
法律是针对“小人”制定的,君子需要道德自省。如果只强调法律的外在形式,而忽视道德的内在要求,失去诚、敬、信,法律只会成为禁锢人们灵魂的枷锁,唯有强制性,没有自觉性们没有积极性。法律只有在道德君子手里,才能发挥法律的作用。因此,行政公务人员,尤其是行政长官,在道德上,必须是个君子,只有这样,他才能更好地行使他手中的权力,自觉接受民主监督。否则,道德“小人”们就会挖空心思钻行政模式和政治体制的空子,法律和权力就成了他们玩弄政治权力、谋取私利和欺压弱势群体的“有理”武器。
对于这一点,早在几千年的孔子就有很精彩的论证,尤其是他那高尚的人格品质,在逆境中坚定不移地践行和传播自己的理论学说,这一点,对今人来说,尤为重要。孔子在当时就认识到,由于世俗原因,“贤者未必得福禄,有福禄者未必贤”,并指出,“人而不仁如何礼,人而不仁如何乐”等等[21,22]。这些理论,对当今仍有现实意义。
因此,笔者认为,由于福禄的功利性,现代社会,应该通过一定的机制,让恶者永不得福禄,以惩戒当代社会,警示后人。也就是说,我们在完善法律体系,加强“法治”的同时,更要注重“德治”:一方面,要加强全民道德建设,提高全民道德水平;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就是要选拔道德君子担任行政官员,让他们做到“内圣外王”,“正齐治平”。
(5)文化
实际上,文化行为,是一种公众行为,文化成果也是一种公共成果。一些优秀的文化作品,都是作者在吸收大众文化营养和历史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完成的。因此,目前的“版权”、“专利”等做法,其实质都是将文化成果私有化、货币化,严重地阻碍了文化的有效传播,刺激了垃圾文化的泛滥,以及象将艾滋病治疗药物、计算机操作系统等事关人类健康和发展的知识产品进行专利封锁这样的反人类行为,都不利于文化的发展,不利于人类社会的进步。
为了人类优秀文化成果不被少数“贵族”私有化,反对学阀作风,让广大普通民众都来接受这些优秀文化的“洗礼”,提高全民的素质,我们应该在保证社会安全和保护作者必要的劳动的前提下,取消版权和专利封锁。
3.4.3诸因子之间的联系
哲学方法是指导和谐发展的思想,是前提;道德是实现和谐发展的基础;完善的法律体系、清明的政治行政和先进的自然科学技术是实现和谐发展的手段。
4. 发展学的核心理论:和谐发展[1~8]
4.1“民心物体”
在个人自由主义日盛的今天,有些人可以为了自己个人私利,背叛兄弟朋友,反目成仇,何况素不相识的普通民众和他们自己认为与己关系不大的自然万物?因此,我们有必要将“民胞物与”修改为“民心物体”,只有将广大民众都当成自己心脏一样,将自然万物当作自己身体一样,才能和谐地与人相处,才能和谐地与自然相处。
4.2和谐
和谐,就是“配合得适当和匀称”的意思,一般用来形容一件好的艺术作品中的构成“美”的各要素之间搭配协调得当。例如,“音乐的和谐美”,“这张画的颜色搭配的很和谐”。“发展”,是一门科学,一个国家或地区要搞好发展,对于涉及发展的诸要素就要象艺术作品构成“美”的各要素一样,要搭配得当,各要素之间要相互协调。因此,在选择修饰“发展”的形容词时选中了“和谐”这个词,也就是说,“和谐发展”,是人类在追求幸福道路上总结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科学美”的艺术结晶。
4.3和谐发展
和谐发展就是根据社会—生态系统的特性和演替动力,遵照自然法则和社会发展规律,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系统自身控制规律,合理分配资源,积极协调社会关系和生态关系,实现生物圈稳定和繁荣,达到“天人合一”、“人地共荣”的目的。因此,和谐发展可以归纳为:资源共享,适时协同,按需生产,和谐共荣。也就是说,和谐发展的最低目标是生态健康,最高目标是自然界和人类共同繁荣,而不仅仅是健康。
4.3.1 资源共享
合理分配政治资源,完善民主监督体系,确保公民有均等的机会享有科技、教育、就业等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实现公平有序竞争,及时消除产生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的根源。
4.3.2适时协同
因地制宜,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和发展方案,并随时间推移,与时俱进,及时协调社会关系和生态关系,激活全社会共同参与发展的活力,形成全民共同发展的合力,不断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4.3.3 按需生产
为了满足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双面双向需求,因地制宜,适时协同,准确运用分形、系统技术、运筹学、模糊数学、复杂科学、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等手段进行物质流、信息流、能源流、资金流等资源流图分析,求出较为合理的资源流图,在整体最优的前提下进行局部优化,合理分配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优化产业链结构,实现清洁生产和节约生产,培育山清水秀生机勃勃的生态景观,发展高效适用的生态技术,诱导和谐发展的生态文化,建设富裕健康文明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产业,从而建立起比较完备的生态体系和社会体系,并据此构建和平共进的国际秩序、公平公正公开的政策法律体系和团结稳定奋进的社会环境。
4.3.4和谐共荣
合理分配资源,实行公平竞争,大力倡导清洁生活方式和勤俭生活方式,实现整体与局部共同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社会与自然共同繁荣。在社会方面,达到“人人有职,各尽其责,互敬互爱,个个幸福”的目标;在生态方面,达到“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天高任鸟飞,海阔任鱼跃”的目标。亦即:环境优美,社会文明,人人幸福。
这只是一种理想,相当于“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或者中国古人“小康”之上的“大同”社会。要达到这一目标,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我们大家从不同方向,朝着共同目标,运用科学的思想,采用科学的方法,共同努力。
4.4和谐的生产生活方式
既然我们人类不是自然的中心,我们的所有行为就应该对大自然负责,也就是对我们人类自己负责,更是对我们的子孙后代负责。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
就我们人类的行为而言,主要有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生产活动是针对我们人类的生产行为而言,包括矿石资源开采加工、宇宙资源开发、水和大气资源开发、建筑活动、野生生物资源采集及加工和各种种植养殖活动及其加工活动,以及这些产品的运输活动等。生活活动是针对我们人类的消费行为而言,包括衣食住行、教育、娱乐、婚姻等。我们的这些活动,既要有利于我们自己,又要有利于人类本身的发展,不能侵害他人、后代的利益和大自然。也就是说,在实现自己的目标时,要遵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这里的人,当然包括大自然。这可以总结为如下的生产生活方式:按需生产、清洁生产、节约生产、快乐生产、清洁生活、勤俭生活。
按需生产:根据人类的合理需求,科学安排生产,消除恶性竞争,消除产品积压,尽量减少奢侈品生产。
清洁生产:从产品创意、设计开始,一直带产品的报废,都要将环境和人体健康问题考虑进去。也就是说,生产产品所需的原料生产、设备生产以及产品本身生产过程中不污染环境,产品在消费过程中对环境和人体健康不构成威胁,产品消费结束后,报废的产品能够以最低的成本回收再利用,不会污染环境。与此同时,在上述所有环节中,尽量使用其他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包括“三废”)。
节约生产:从产品设计,到消费结束,消耗最少的资源,获取较多的产品。同时,产品的寿命尽可能地长,包装等非产品物质尽可能地少。
快乐生产:或者叫舒适生产。所有的生产活动(包括各种管理活动)过程中,没有危害人类生理和心理的因素存在。也就是说,生产环境舒适,人不是机器的奴隶;工作环境宽松,有竞争,但没有斗争;取消“三班倒”的非人道的(反人类的)生产方式,按照人的生物钟活动规律,设计生产工艺和流程。
快乐生产的实质就是人在生产活动中,要感到舒适,不要使人感到劳累或心力憔悴。然而,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人们越来越被工作所累,许多人都被工作拖累成亚健康状态,甚至还有许多英才因此而英年早逝!
清洁生活:在物质上,除了搞好自己和周边的小环境(家庭、单位等)清洁卫生外,还要尽可能地少产生垃圾;在精神上,除了自己不生产有害的垃圾精神产品外,也不接受、传播那些精神垃圾。
勤俭生活:尽自己的最大能力,努力搞好本职工作;工作和生活中,尽可能地节约所有资源。具体地说,就是要我们珍惜自己的工作,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负起应负的责任。珍惜身边所有一切,我们的食物,是无数生物献出自己的生命供我们口腹,我们的用具,同样如此,我们没有理由不珍惜她们。
5. 结束语
“和谐”与“幸福”,是人类社会永久的追求目标,许多科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乃至神学家等先辈们,都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有的还为此奉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是他们孕育了“发展学”与“和谐发展”理论。“发展学”与“和谐发展”理论在“科学、民主、法治”时代正式诞生,乃是“两个危机”凸现催生结果,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这一阶段,瓜熟蒂落的“收获”。
参考文献
[1]张国庆.克服我们的缺点:发展学初论[J/OL],http://zhguoqin.fangwen.com/xiaoshu1.asp?id=187198,2006年1月22日
[2]张国庆.和谐发展初论[EB/OL].http://www.cntzs.com/bbs/dispbbs.asp?boardID=5&ID=1005,1999年1月18日;http://www.tzs.com.cn/luntan/showtopic.asp?TOPIC_ID=116&Froum_ID=13,1999年1月18日
[3]张国庆.论和谐发展[EB/OL].http://www.cntzs.com/bbs/dispbbs.asp?boardID=5&ID=1299,2000年2月28日;http://www.tzs.com.cn/luntan/showtopic.asp?TOPIC_ID=975&Froum_ID=13,2000年2月28日
[4]张国庆.再论和谐发展[EB/OL],http://tianzhushan.net/bbs/dispbbs.asp?boardID=5&ID=1351,2001年1月8日
[5]张国庆.我的发展观:和谐发展—兼议发展科学[J/OL],学说连线http:// http://www.xslx.com/htm/sxgc/sxhh/2004-09-14-17303.htm
[6]张国庆.论和谐发展与和谐林业[J],绿色中国(B版)2003,3~4:79~83
[7]张国庆.论和谐发展与生态建设[J],安徽农业,2003(学术版):69~79
[8]张国庆.按需育林,和谐发展[N],安庆日报,2002年1月19日:第1版
[9]蒋正华.人口、发展与生态健康[C],生态健康与科学发展观,北京,气象出版社,2005:2
[10]王如松.生态健康的科学内涵和系统调理方法[C],生态健康与科学发展观,北京,气象出版社,2005:16
[11]张国庆.反知识私有化倡议书[J/OL], 和谐学刊,2005,1(2),http://zhguoqin.fangwen.com/xiaoshu1.asp?id=69175, 2005年7月1日
[12]张国庆.为中国教育事业呼与号[J/OL], 和谐学刊,2005,1(3), http://zhguoqin.fangwen.com/xiaoshu1.asp?id=77699, 2005年10月1日
[13]刘绪义.纯科学的地位在中国何以确立[J],科技导报,2006,24(1):84~86
[14]曾伟奇等.应尊重纯科学应有的地位[J],科技导报,2006,24(1):88~90
[15]张国庆.导言[J/OL], 和谐学刊,2005,1(3), http://zhguoqin.fangwen.com/xiaoshu1.asp?id=181095, 2006年1月1日
[16]张国庆.和谐建设现代城市,绿色中国,2005,6:55~57
[17]张国庆.论城市建设的和谐性,学说连线http://www.xslx.com/htm/jjlc/glkx/2005-02-03-18260.htm,2005年2月3日
[18]赵敦华.西方人学观念史[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283~490
[19]李中华.中国人学思想史[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31~96
[20]黎鸣.西方哲学死了[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3:322
[21]谢承仁.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渊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0~230
[22]姜广辉.中国经学思想史(第一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24~157
作者:李权兴
关键字: 内容标签:墨子,索引,国内,研究,论文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