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国学趣谈:中国人眼中的"风"情

编辑:Jina 来源:齐鲁晚报
 

小时候,对于云涌风起的天象,总感到神秘莫测。遭遇骤然而起的狂风,逆行时举步维艰,似乎有大力士的巨掌在阻拦你;顺行时脚步如飞,好像罗刹女的芭蕉扇在扇动你。由于“风”没有具象,似乎是在冥冥中发生的,来无形,去无踪,摸不着又抓不住,只有当其作用于他物时才能看出来,所以就像鬼魅那样,总把它看作一种隐形的怪物。唐代诗人李峤笔下的《风》就像一条灯谜,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成年后,虽然懂得了一些关于“风”的常识,但并非气象学家的我们,除了看天气预报,知道风向、风速、风的级别以及危害外,对它又能了解多少呢?如此说来,不解风情的不单是情窦未开的少男少女,见惯风云的我们同样是“不解风情”的。



      在辞典中,关于风的词汇俯拾即是。自然界中,有微风、飓风、和风、暴风、热风、寒风等等,可以说是“风情万种”;延伸至社会领域,有风气、风骨、风范、风度、风格、风韵等等,同样是“风情万种”;及至描绘世相,则有风云际会、风云突变、风诡云谲、叱咤风云、过眼烟云等等,依然是“风情万种”。 

文学家笔下的风,不仅有情、有趣,充满了浪漫色彩,而且挥洒着人文精神。风是自由奔放的,看似无形却有形,所谓“风从花里过来香”。风是刚柔相济的,看似无情却有情,所谓“东风亦解人间事”。宋玉以风为赋,全文不过500余字,却把风的情致描绘得淋漓尽致,真正是“风情万种”。宋玉不是科学实验家,不可能从科普的角度告诉我们风的定义和形成原理,但他观察细致,措辞形象,话中有话,含蓄地对楚襄王进行了一番饶有“风趣”的讥刺,充满着浓郁的人文气息。


      在科学家眼中,风是自然界和人世间不可或缺的原动力。风可以调节气候,有利于净化空气,有利于农事,有利于行船,有利于发电等等。有些植物以风为媒传授花粉,有些植物借助风吹撒播种子,有些植物依靠风力完成新陈代谢和优胜劣汰。在四季中,尽管春风和煦、夏风熏蒸、秋风飒爽、冬风凛冽,台风、寒潮还会造成人间灾害,但对于维持生态平衡来说却是大有益处,人类只能以科学的方式加以适应、利用和防范,而不能像忧天的杞人那样庸人自扰,求全责备。



      作者:王兆贵 


关键字: 内容标签:国学,眼中,中国人国学 眼中 中国人
下一篇:刘晨:中国的大学生被怎么了?||上一篇:“复制粘贴”的剽窃时代 为网络著作权而战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