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文化名人,对赵本山现象发表评论:“赵本山垄断了春晚,每年必是压轴戏、每年必得一等奖,他想让谁上,谁就能上。民众对赵本山的批评实际上是对春晚的厌恶,赵本山垄断春晚,春晚垄断中国人的除夕,它们走到今天,已红得发黑了!”
在央视元宵晚会上,赵本山的小品《捐助》获得小品类一等奖,第12次问鼎春晚“小品王”,这个结果揭晓之后,一些文化媒体对这种文化现象,作了尖锐、犀利的剖析:对于本山大叔,奖杯、口碑、利益,或许已经有了选择,而对于普通观众,赵本山还是不是小品王,也渐渐有了清晰的答案,甚至,这个“小品王”已经殃及了“我最喜爱的春晚节目评选”的公信力……
对于赵本山的小品《捐助》,其艺术效果和思想内涵的缺陷、硬伤,大众和媒介应该说是有着鲜明的审美判断的,“春晚”逆民意让赵本山蝉联“小品王”,不仅是有违艺术的尊严,漠视、无视大众的文化权利,更是违背了文化艺术民主的根本性原则。所以,网友、观众也好,文化名人也好,还有文化媒体,对赵本山及其小品所带来的文化娱乐行为,和“春晚”的垄断与缺乏公正的质疑、批评、不满,其实是真实地反映了大众在文化生活中的民意,表达的是追求文化的权利和自由精神的诉求。
观众、网友、文化人的种种批评,并非是毫无根据的。据说,春晚的节目审核和彩排,只有赵本山稳坐钓鱼台,从来不用担心自己的节目落选,甚至可以临场改台本,央视对于赵本山这棵摇钱树给予了充分的自由,乃至赵本山与央视“春晚”形成了默契的利益共同体,不是因之有了“赵本山的小品成功了,春晚就成功了一半”之说吗?这于艺术而言,于其他演艺人员而言,于广大的观众而言,有何对文化艺术的负责和敬畏?有何文化的民主?有何大众文化艺术权利的彰显?这就是文化的不公平,这就是文化的特权。在这里,文化艺术的审美判断的标准和力量,已经不是作为主体的大众,而是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
“赵本山”、“春晚”现象告诉我们,尽管当今是文化多元的时代,为人们吸收和接触文化的方式提供了广泛的选择,但是,大众的文化普遍性、参与性权利应该得到尊重,文化艺术是需要尊严的,文化艺术不属于小集团,不属于权力,也不属于商人,更不是为特权者保留的领地……
袁跃兴
关键字: 内容标签:得奖,春晚,赵本山得奖 春晚 赵本山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