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关方面出台规定,网络中偷菜游戏中的“偷”菜行为,不能被叫做“偷”,只能叫做“采摘”。为什么出台这个规定,道理很简单,担心虚拟中的偷,会影响现实中的行为。在虚拟世界偷惯了别人的东西,现实中也会习惯于去偷别人的东西。
“采摘”比“偷”好吗?如果采摘自己的东西,偷别人的东西,当然,“采摘”一词比“偷”有更多的正义,但如果把“偷”别人的东西当作“采摘”,那“采摘”比“偷”有更多的不正义,因为实情是偷,却似乎义正词严地采摘,不但拿到了别人的东西,还要获得道义上的优势。
现实世界中,采摘一般是摘自己的东西,偷是在别人未知情的情况下拿别人的东西。但如果将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混淆,将虚拟世界的“偷”变为“采摘”,在网络虚拟世界不但要拿人家的东西,还要获得虚假的道义上的优势,这就不合理了。有关方面没有考虑到的,或者不愿意考虑的是,虚拟世界的“采摘”行为,会不会影响到现实中的“采摘”行为呢?虚拟中的“采摘”是偷,现实中的“采摘”会不会是偷呢?
之所以说不愿意考虑“采摘”与“偷”的深层意味,是因为出台这样一种规定是文字歧视行为。偷是一个字眼,它不但有发音、字形,还有自己的含义,并且它的含义为众人所知晓。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它的发音、字形与含义在人群达成平衡。作为一个字,它本身没有什么正义与否,否则,大家都不要学偷字,认偷字了。关键要把字的发音、字形与它所对应的含义联系起来。用“采摘”取代“偷”,是歧视“偷”的发音和“偷”的字形,将“偷”的发音、字形与偷本身所代表的行为分隔开来,以此达到不出现这个字的目的。
但现实中,偷的行为常见,没有“偷”字,照样有偷的行为。将偷的行为冠以“采摘”的名义,不但不能消除偷的行为,而且将采摘的含义污染了。偷别人的东西是采摘,采摘别人的东西是不是偷呢?取消偷,背后是不愿有偷的行为,对偷的行为无能为力,只好对字下手。殊不知,一旦偷变成了采摘,偷的含义无形中潜伏到采摘的含义中,它原有的道义上的优势会在不知不觉中丧失掉。那时,现实中的采摘就真的是偷了。
说到底,“偷菜”只是一种游戏,偷字既娱乐了自己,也娱乐了别人,又不是真的在现实世界偷。现实世界的偷,或者真的偷盗行为,会有法律法规进行惩治。不需要法律法规去规范偷字本身。本来,人们用 “偷菜”去命名一种游戏,只不过想娱乐一下。直接把它打入“地狱”,对现今的人来说,未免太严肃了一些;对历史来说,这未尝不是另一种娱乐。
邓线平
关键字: 内容标签:采摘采摘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