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项决议案之所以能够以361票赞成、47票反对的压倒性多数通过,是因为许多议员认为纪念孔子诞辰反映了美国社会的多元化。事实上,对这项议案投下反对票的议员也对孔夫子表示了尊重,他们并不是对议案内容本身有异议,而是认为美国面临振兴经济、医疗健保改革,以及对外政策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众议院花费时间讨论纪念孔子诞辰不是当务之急。
在笔者看来,美国社会之所以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社会主流价值观出了偏差,而孔夫子的学说不失为解决当前诸多社会矛盾和经济困境的一个思路。从这个角度看,孔子的这些学说不应该仅仅被视为是“多元文化”的一元,而是完全有资格成为“普世价值”的一部分。
回顾自上个世纪70年代初以来中美交往的历程,无论是“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战略竞争对手关系”“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到最近的“战略再保证”,不同的时期说法和侧重点有所不同,但美国都是在价值观有根本区别的前提下,围绕着“战略”和“利益”打转转,似乎都只是权宜之计。因为两国的社会制度不同,当涉及对方意识形态的话题时,中美两国至今还保持着高度敏感性。前不久白宫一位高官由于声称毛泽东是自己最喜欢的政治哲学家之一,马上就遭到了美国保守派的激烈攻击。在中国,打上了西方印记的“自由”“民主”“人权”同样也会受到质疑。
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众议院通过纪念孔子的决议案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是:即便中美两国社会制度不同,也依然可以从文化上找到最基本的和共同的价值观。正如此次美国众议院决议中所指出的,“孔子倡导自省、自修、真诚和社会关系中的相互尊重,以在个人和公共生活中实现公正和道义,体现最高境界的道德品质。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一种道德品行的典范,也能促进人类和谐”。
对美国来说,“在个人和公共生活中实现公正和道义”正是医疗健保改革乃至应对金融危机应当遵循的准则。从国际关系的角度来看,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价值观下构建的中美双边关系将具有较坚实的基础和互信,不受或者少受一时一地的利益关系变动所干扰,因而更具有可持续性。
对中国而言,美国众议院通过“尊孔”决议固然令人欣慰,但我们也大可不必做过分解读,认为这是中国软实力的大幅度提升的标志或者中国崛起的一个里程碑。毕竟孔老夫子是2560年前诞生的历史人物,当代中国人应该在孔子所倡导的普世价值基础上为人类作出新的较大贡献,为世界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一个可以学习和借鉴的“中国模式”。
作者:翟华(国际公务员)
关键字: 内容标签:孔子,美国,欣慰,解读,过分,纪念孔子 美国 欣慰 解读 过分 纪念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