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6日,北京八宝山钱学森遗体告别现场内外,那些从海内外专程赶来的无数送别者,那些情真意切的痛惜、失落和怅惘,那些写满崇敬和哀伤的表情,让我们依稀看到问题的答案。
钱学森,一位深居简出已近20年的百岁老人,以他静静的离开,再次勾起整个民族对一段光辉历程的深情追忆,唤起亿万国人对未来岁月的凝重思考。
生于推翻帝制的1911年,成长在山河破碎的晦暗年代,在新中国“两弹一星”的雄奇伟业中大放异彩,钱学森的一生,浓缩了中国人从屈辱走向自强的漫长征程,代表着一代人奋发图强、百折不回的伟大精神。
平心而论,钱学森那一代人,并不比后来者更有天分,但出身于贫弱中国,怀抱复兴大志,他们挑得起历史的千斤重担,放得下个人的利害得失。
钱学森是一个领域、一个时代的巅峰,但他神采卓然的生平,绝非“天才”二字可以概括。无论是洞察先机、推动系统控制理论在“两弹一星”研制中的应用,还是力排众议、选择“导弹先于航空”的技术发展路径,钱学森之所以能够成为“大家中的大家”,博得战略科学家的美誉,在于他时刻以“突破”而非“遵循”、“开创”而非“守成”为念。
西式教育创新意识的熏陶,并未冲淡钱学森身上中华传统文化的深深烙印。“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钱氏家训》中这些胸怀天下、克己奉公的理念,他恪守终生,从未偏离。正是有这样的信念和美德,他才能将自己“无论在哪里都可抵五个师兵力”的深厚功力,融入“两弹一星”研制、系统科学发展等艰巨的任务、庞大的集体中,始终“一脸亲切的微笑”,始终一份恬淡的心情。
巨人往矣。历史的接力棒,已交到我们这一代人手中。“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更多的钱学森,国家才会有大的发展”,这是钱学森的遗训,是我们继续前行的动力。(摘编自11月7日《人民日报》文/杨健)
关键字: 内容标签:凝重,唤起,照亮,离去,成就,思考,历史凝重 唤起 照亮 离去 成就 思考 历史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