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源起与流变
端午节又称重午节、端阳节、浴兰节、女儿节等。端午节最初的时令是午月午日,有时还突出它的正时是在午时,所以也叫重午节:午月为斗柄指午之月,即农历五月;午日即农历五月十二支纪日的第一个午日。据黄石考证,自先秦至两汉,端午的日子每年变动,随干支记日而定在五月的第一个午日,端午之名由此而生,即五月的第一个午日之谓;大约魏晋以后,由于用干支表示的节日不便记忆,形成代之以数字日期的趋势,于是上巳定在三月三日,端午定在五月五日,而端“五”大约也在此时起来代替较古的端“午”。 后来端午就固定在五月初五日。
端午节在许多地方又称为端阳节。可是,从起源来说,端阳节应该是源于夏至。 端阳者,阳气之端点也。这就是说,端阳是阳气盛极,阴气即将回升之义,这个转折点就是夏至。夏至是一年阳气最盛、白天最长的一天。夏至日是中气(一般在中旬),但是,阴历日期并不固定,民间把它转换为端阳节来过,节庆固定在五月十五。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端午节和夏至节并行于世,同时,两者的习俗逐渐合流。《太平御览》卷三十一引晋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端,初也。俗重五日与夏至同。先节一日又以菰叶裹粘米,以粟枣灰汁煮,令熟,节日啖。”宗懔《荆楚岁时记》说:“夏至节日食粽。”从这两条文献可知,粽子本是夏至节的食物,却被初五的端午节借用。当端午节和夏至节的节俗没有根本差别的时候,民间出现了两种结果:其一,人们只在初五过节,月中、月末没有活动;其二,人们把本来意义上的端午节和夏至意义上的端阳节合成一个系列,把五月初五定为小端午(或小端阳),把五月十五(或五月二十五)定为大端午(或大端阳),各地、各户根据情况(如避开农忙、联村赛龙舟所需要的天数)选定一个端阳安排节俗活动。近世长江南北的许多地区把五月初五定为小端午(或小端阳),把五月十五定为大端午(或大端阳);少数地区把五月二十五定为大端午 。在湖北长阳,初五称为头端阳,十五称为大端阳,二十五称为末端阳。这种大小端阳节的系统化是古端午和夏至的节俗混合之后重新整合的结果。
端午节有时还称为浴兰节、蒲节、女儿节。起码在南北朝的时候,古人就有端午节用兰草兰花调配洗澡水的习俗,所以雅称“浴兰节”。五月又称蒲月,端五则称蒲节,这是因为五月菖蒲成熟,而端五又有悬蒲于门首、或以菖蒲浸制药酒饮用的习俗。端午节前后,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于是俗称端午节为“女儿节”。明沈榜《宛署杂记》卷十七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端午节习俗很多,概括地说,其一是广泛采用菖蒲、艾蒿;其二是缠挂各种端午索;其三是用符图驱邪;其四是饮用药酒(主要是蒲酒和雄黄酒);其五是吃粽子;其六是划龙舟或赛龙舟;其七是姻亲交往。节俗的中心是祛毒禳灾,保健康,求吉祥,但娱乐和社交在近世变得很突出。其中一些单项习俗非常古老,大致在南北朝时汇聚成端午的节俗,后世不断得以附会增益。
其一,广泛采用艾蒿、菖蒲。艾蒿、菖蒲长期被相信具有巫术和药用的双重价值,因而生成一系列的习俗。艾蒿历来被制成艾人、天师艾、艾虎等厌胜之物。艾人早见于南朝梁时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作为厌胜之物,艾制品通常是与蒲制品并用的,而尤以艾虎配蒲剑最为常见。南宋《梦粱录?五月》记:重午“以菖蒲或通草雕刻天师驭虎像于中,四围以五色染菖蒲悬围于左右”。
其二,缠挂各种端午索。端午期间历代沿袭用彩色或曰五色的线、缕、索作为驱邪辟凶的节物,可以概称为端午索。这种习俗形成甚早。《太平御览》卷三十一引东汉《风俗通》曰:“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瘟。”南朝《荆楚岁时记》也有类似的记载。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记曰:“(五月)五日之午前,……项各彩系,垂金锡,若钱者,若锁者,曰端午索。”此俗直到近世仍然广为流行。
其三,用符图驱邪。《后汉书?礼仪志》云:“五月五日,朱索一色印为门户之饰,以止恶气。”宋代及以后大行“天师符”。旧时,道教宫观端五节有用朱砂笔在黄表纸上画符馈送或出售的习俗,供民间端五贴在门楣上辟邪。1929年的调查所记录的广州午时符有两种图,一是天师像,一是太极八卦图,所配的文字是一样的:中间是“敕令五月五日午时书破官非口舌鼠蚁蛇虫一切尽消除”,两侧是“艾旗迎百福”和“蒲剑斩千邪”。
其四,饮用药酒。作为端午节俗的药酒主要是蒲酒和雄黄酒。蒲酒也叫菖蒲酒、菖华酒等,古代民间常在端五制作、饮用,俗云可避瘟气。宗懔《荆楚岁时记》载:“端午,以菖蒲生山润中一寸九节者,或镂或屑,泛酒以辟瘟气。”唐代殷尧藩的七律《端午日》有“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的诗句。虽然蒲酒之名史不绝书,但是近世民间以雄黄酒最普及,饮雄黄酒既是家喻户晓的《白蛇传》情节,也是大家都遵行的习俗。民间有用雄黄酒涂抹小儿面颊耳鼻的“画额”习俗,通常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字似虎的额纹)以镇邪。
其五,吃粽子。此习俗可谓源远流长。《太平御览》卷三十一引晋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端,初也。俗重五日与夏至同。先节一日又以菰叶裹粘米,以粟枣灰汁煮,令熟,节日啖。煮肥龟,令极熟,去骨加盐豉秋蓼,名曰俎龟黏米,一名粽,一名角黍。盖取阴阳包裹未(分)之象也。龟表肉里,阳内阴外之形,所以赞时也。”据陈元靓《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云,当时的粽子已达数种之多:“端五粽子,名品甚多,形制不一。有角粽、锥粽、茭粽、筒粽、秤锤粽,又有九子粽。”关于粽子的起源及其形制有几种传说,其中最流行的是屈原的传说。南朝吴均《续齐谐记》的记录较早:“屈原五月五日自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年,长沙欧回见人自称三闾大夫,谓回曰,‘见祭甚善,常苦蛟龙所窃,可以菰叶塞上,以彩丝约缚之。二物蛟龙所畏’。”后世粽子的传说大多与此有关。
其六,划龙舟或赛龙舟。这是民间端午节的高潮。竞渡之俗早见于南方(吴越、荆楚)。东汉末年应劭《风俗通》有言:“屈原以是日(五月五日)死于汨罗,人伤其死,所以并将舟楫以拯之,今之竞渡,是其遗迹。”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提到“是日,竞渡,采杂药”。隋朝杜公瞻注曰,“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汩罗日,伤其死,故并命舟楫以拯之。”此时的舟楫竞渡颇具规模,只是尚无“龙舟”之说。唐代的竞渡使用龙舟,并有夺标的制度,与近世无异。唐人张建封《竞渡歌》咏道:“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执空挥桡”。所谓“夺标”、“夺锦标”,是在前方终点处,先泊一船,叫“标船”,赛船到达时,标船上有人把锦标(如活鸭,或活鹅等)投入水中,赛船上选一水性极好的人届时跳水夺标。传统龙舟之制,皆以杉木,取其质轻,船长有达十一丈的,由八十桡划行,次者九丈,坐六十余桡,短的也有七丈多,坐桡手四十余人。这算得上是一项盛唐风俗,直到今天,仍在南方各省流行。
赛龙舟也和吃粽子一样在古代被认为是纪念屈原的活动,南朝吴均《续齐谐记》载:“楚大夫屈原遭谗不用,是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端阳竞渡,乃遗俗也。”闻一多的研究结论是这两大节俗都由龙图腾崇拜转化而来:“古代吴越民族是以龙为图腾的,为表示他们‘龙子’的身分,藉以巩固本身的被保护权,所以有那断发文身的风俗。一年一度,就在今天,他们要举行一次盛大的图腾祭,将各种食物,装在竹筒,或裹在树叶里,一面往水里扔,献给图腾神吃,一面也自己吃。完了,还在急鼓声中(那时或许没有锣)划着那刻画成龙形的独木舟,在水上作竞渡的游戏,给图腾神,也给自己取乐。……这便是最古端午节的意义。” 端午的节俗吸收了古文化因素,但基本形态完全是汉唐的文化创造。
其七,姻亲交往。所有节庆除了本身的宗旨之外,都具有一定的社交功能,而端午突出的社交功能是姻亲的交往,乃至许多地方呼此节为“女儿节”。在近世端午的民间姻亲交往中,一是订婚的男方绝对要给未来的岳家送节礼,如果准备在下一个端午前结婚,还要正式送大礼,主要是给长辈的酒和肉以及给未婚妻的衣物;一是妇女回娘家,带去酒和肉,同时娘家也给女儿女婿一些礼物。
关键字: 内容标签:文论,端午节,民俗,关爱,内涵,学者,生命,高丙中文论 端午节 民俗 关爱 内涵 学者 生命 高丙中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