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梁祝》缘何成“绝唱”? 如今为何难有佳作?(1)

编辑:秋痕 来源:《北京日报》
 
《梁祝》缘何成“绝唱”?

  《梁祝》诞生50年来的辉煌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问题值得思考,为什么半个世纪过去了,中国在世界范围内有深刻影响力的交响乐作品还是《梁祝》、《黄河》?为什么如今的作曲家技法更高,反而写不出这样深入人心的作品了?

  -“融合”不是“凑合”

  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唐建平认为,《梁祝》的爱情主题是人类共通的永恒主题,在全世界都能产生共鸣。在此基础上,《梁祝》实现了东西方文化的有机融合,彰显出独特的民族性。《梁祝》在音乐语言方面充分吸取了中国传统艺术精髓,比如越剧、古筝曲、绍剧、昆曲等。“《梁祝》是古典音乐民族化的典范。现在很多作品艺术性挺高,却脱离了观众们的民族文化心理,脱离了其应有的生存土壤,自然也占据不了人心。”

  《梁祝》使得中国的音乐家们在创作时愈发重视民族性和民族元素,不过真正能做到中西方浑然天成的并不多。正如《梁祝》曲作者之一陈钢所说,“融合”不是“凑合”,《梁祝》里中西文化的融合非常自然,不勉强。现在很多作品中,中国的旋律、外国的技法像水和油一样彼此分离着。“《梁祝》的动机是越剧唱腔,是纯中国的,但它既然是一部交响乐作品,就必须要按照交响乐的创作规律办事。当初我们也曾想过在里面加点什么‘中国特色’,比如民乐中的弹拨乐什么的,但还是拿掉了,原因是和交响乐团不搭调。”

  -技术堆砌怎能有灵魂?

  《梁祝》诞生的年代,集体创作比较普遍,直到之后的样板戏,也是这样一种有中国特色的创作模式。改革开放后,国外新思潮涌入,中国的作曲家们开始了实验和先锋作品的探索,如谭盾的《离骚》、叶小纲的《第一小提琴协奏曲》、郭文景的《川崖悬葬》等——交响乐创作逐渐从集体回归个人。

  不过,伴随作曲家努力凸显创作主体的独立思考,出现了作品过于注重技巧、过于追求艺术个性的问题。换言之,很多音乐创作开始脱离大众、脱离生活。作曲家关峡说:“现在音乐创作不乏纯粹的技术堆砌,这样的作品怎能有灵魂和情感?自然也难以和听者产生沟通、交流,而灵魂和情感恰恰是创作一部音乐作品最基本的前提。”他认为,创作者不接地气,只能是把创作之路弄得越来越窄,交响乐愈发成为“小小众艺术”。纯粹为艺术而艺术,也很难走进人们的心里。“这也是我们今天回望经典《梁祝》,应该产生的反思之一。”

  -“忙的忙死,闲的闲死”

  当前,中国作曲家创作主要依靠作品委约。在关峡看来,目前国内委约呈现两极分化——一些业已成名的作曲家积压了大量委约邀请,却应付不过来;而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作曲者没有太多机会。“打个比喻是忙的忙死,闲的闲死,简直就是‘马太效应’。”关峡说,“在国外,行业内有规定,一个作曲家不能同时进行两部或以上委约作品的创作。这样的限制保证他们有足够的时间使作曲家创作出高质量作品。”目前国内尚无类似规定,只能寄希望于作曲家们的自律。

  另据了解,在世界乐团的交流中,有一些不成文规定,如英国BBC交响乐团到匈牙利演出,首先演出英国当代最好交响乐作品,之后是当地匈牙利作品,再有一首是最适合自己乐团表述和诠释的作品。但是国内邀请世界级乐团来演出,却一般不遵守这样的规则。各种国外团体到中国访问演出,几乎没有被要求演奏当代中国作曲家作品的例证。

关键字: 内容标签:梁祝,绝唱,缘何,佳作梁祝 绝唱 缘何 佳作
下一篇:杜甫“鹅鸭宜常数”表现地主心理?||上一篇:“满”招损,谁“懂你”?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