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饮食"申遗"是否太疯狂?(2)

编辑:秋痕 来源:广州日报
 
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人修建桥认为,在现有的“非遗”申请过程中,确实存在某些项目动机不纯的现象。但中国的“非遗”保护工作刚刚起步,目前最重要的是“保护”,“保护”期间会产生“副作用”,可以慢慢调节。“不可否认,位列‘非遗’名录后,具备商业价值的‘非遗’项目因此名利双收。但我觉得这是‘非遗’价值的体现之一。”

    陕西省文化遗产研究会会长赵建文则认为,产业保护是目前保护“非遗”最好的手段。以同盛祥牛羊肉泡馍的制作技艺为例,获得“非遗”后,这种制作技艺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可以使技艺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保护‘非遗’,是要让‘非遗’服务于现代生活,全社会共享,脱离了老百姓生活,仅藏在博物馆里的‘非遗’真的有意义吗?只要能保护‘非遗’,让这些‘非遗’很好地传承下去,用‘非遗’称号来打广告,又有何不可?”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颁发封号和金杯”

    口传与非物质文化并非属于某个个人或者是某个公司独有的。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强调某某家的牛羊肉泡馍之类,会不会使得文化的发展处在不公平的境地?会不会形成垄断?这可能是诸多争议引发的根本所在。一旦给哪个颁发了“正宗”的奖杯,只恐会变相限制了多元化的发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还喜欢公布代表性传承人名单。这当然会保护很多国宝级的工艺大师。但是,这样会不会使得后来者、年轻人或者技艺流派不同的人处于不公平的发展境地?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该在非官方、非盈利的情景中让所有有心人都有机会展示、切磋、培训与传承,从而唤起文化自身真正的活力,而不仅仅是颁发封号和金杯。有开武馆的,就得有踢馆的,才能进步。大家是骡子是马都拉出来遛遛,文化生活才有活力和动力嘛。

    ——高丙中(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教授)

    广式月饼算不算

    “非物质文化遗产”?

    老实说,中文将英文的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翻译成“非物质文化”,确实容易产生误解。有人更愿意用“无形文化”来形容。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高丙中教授认为,舞蹈要借助于身体的表演,可是并不是指作为物质实体的身体;面花、面塑是以面为载体,但并不是指面本身。饮食当然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对精于演绎厨艺的中国人而言,简直寄托了国人太多的情趣与意境。

    广东的广式月饼也被纳入了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广式月饼是中国月饼的一大类型,盛行于广东、海南、广西等地,并远传至东南亚及欧美各国的华侨聚居地,早在清末民初已享誉国内外市场。莲香楼、广州酒家、泮溪酒家、陶陶居、大三元、趣香饼家……说起月饼,老广们可以如数家珍。

    月饼制作工艺、形态各异的饼模雕刻,绝对可以作为专门的文化课题来研究。月饼当然是食品,但它的无形文化价值在于月饼背后这一家家代代相传的古老工艺,在于中秋节这个节日对中国人的深沉意义。我们要保护的正是这块饼背后能唤起我们深情的东西。

    小资料

    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概念一直都在不断讨论深化当中。2001年3月各国专家小组于都灵就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提出的最新定义,则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集体性的智慧结晶,反映的是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目前主要分口头传统、表演艺术、传统音乐、传统知识技艺、文化空间、礼仪与节庆活动等几个门类。目前我国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分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等门类,以及包括民族服饰、节日等在内的民俗事项。在评选过程中,该文化现象是否濒危、文化艺术价值如何、有没有完整的保护计划等因素都在考虑之列。

关键字: 内容标签:唱戏,饮食,申遗,疯狂,文化,经济唱戏 饮食 申遗 疯狂 文化 经济
下一篇:评论:富商工匠不能拯救中国||上一篇:纸媒不能永远是网络的免费奶妈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