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抄袭背后的集体无意识

编辑:Jina 来源:新京报
 

在笔者看来,抄袭似乎成了文化界和学术界的一个关键词。常有某某学者甚至是著名学者和院士因为抄袭进入公共视野,但总是“雷声大雨点小”,最终都不了了之。 


  尽管抄袭事件不断上演,但是,公众似乎已经麻木,见怪不怪,连当事者也不觉得有多么严重,整个社会陷入了一种集体无意识之中,对抄袭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宽容态度。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现象?当人们欣赏某部作品的同时,还要考量是不是作家本人的创作,这是无奈还是作家的悲哀?

 
  本雅明在《经验与贫乏》中写道,“我们变得贫乏了。人类遗产被我们一件件交了出去,常常只以百分之一的价值押在当铺,只为了换取‘现实’这一小铜板。” 


  他可能做梦也没有想到,他在1933年说的话相隔半个多世纪还能在另一个地方兑现。作家抄袭背后的功利主义思维和对金钱的追逐,难道不代表了一种集体无意识吗? 


  (摘选自4月1日《深圳商报》,作者:朱四倍) 


关键字: 内容标签:无意识,抄袭,集体无意识 抄袭 集体
下一篇:旅游指南:文明人要有一段原始的旅行(2)||上一篇:不要忘记非典的经验教训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