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我们也需要“世界慢生活日”

编辑:Jina 来源:三秦都市报刘克梅
 
如今,“慢”的理念已经渗入到欧美社会的各个角落。时间研究员、时间经理、抗紧张培训班等闻所未闻的名词不断出现。在美国,甚至出现了一个“放慢时间协会”,在全球拥有700多个“盟友”。现在,这个协会已经在世界上42个国家拥有7.5万名会员。意大利都灵举行过国际“慢食节”,教育人们吃顿“慢餐”!享受“慢餐”的美味与悠闲!意大利的小城布拉,常能看得到时速20公里的路标,提醒人们把时速20公里作为一种态度,慢着、悠游着过生活。(3月22日《深圳商报》)
慢起来,闲一点,用享受的心态享用美餐,用沐浴的感觉享受阳光,用轻松自在的感觉打发时间,我们发现隐藏在生活中间的趣味、甜蜜和甘醇,找到了丢失的生活和幸福,创造出人与生活的高度和谐。这才是“幸福人”、“生活人”。所以,西方人在高度旋转的经济生活中才更追慕这种田园牧歌式的“慢生活”。

    随着经济发展和竞争压力增大,人们的生存状态也越来越缝隙化和拥挤化:为了创收,不得不放弃节假日;为了就业机会,不得不签订“三年内不生孩子”的霸王条款;为了创造出更多的经济利润,我们不得不将脚步迈得飞快,以至于连和孩子散步的机会都没了。我们更像工业流水线上的齿轮,输入时间,输出赚钱和高效,整个成了“机器人”、“经济人”。
《新周刊》评出的“中国欲望榜”,位居榜首的是“更多的钱”,其次才是“环游全世界”。欲望条目中,“开名车”、“住别墅”、“中大奖”等功利性条目远比非功利性条目多。我们正被更多欲望和金钱牵引。据《中国青年报》一项调查显示,84.0%的受访者确信自己生活在一个“加急时代”,71.6%的人认为自己正处于生命中“冲得最快”的阶段。“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成了普世价值,“不知道为什么,只是在疲于奔命”成了多数人的共同感受。《韩国经济》中有一则消息名为《疲惫的中国,加班现象蔓延,每年60万过劳死!》文中说,中国已成为全球工作时间最长的国家之一,人均劳动时间已超过日本和韩国。“所有人的精力和体力都在透支,却很少有人能说清楚自己的目的地在哪里,究竟什么时候才是尽头”。 

    有人说,疲于奔命的“加急时代”是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造成的,这种说法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根深蒂固的民族文化心理,我们一再强调经济最大化,强化奋斗和竞争的财富价值,过分用经济成就衡量个人成就。田园生活,桃源境界仅仅是个别读书人的精神理想。现实生活中,如果某人满足于温饱、知足,总会被人说成是“缺乏上进心”,却不会被说成“懂生活,有情趣,会享受”。这种高歌猛进的民族心态和财富时代接在一起,才造成“加急时代”的有增无减。

    慢慢运动、慢慢玩、慢慢爱、慢慢工作、慢慢行、慢慢吃,西方国家的“慢生活”提醒我们,对于无所不在的快生活,我们也需要有人出来规劝,需要民间组织为群众的放松,提供必要的呐喊助威,只要累了困了,多么重要的事情都要慢下来、停下来。天下有赚不完的钱,却没有耗不尽的生命。经济越发达,时代越现代化,精神和观念也应得到现代化发展,和远景发展接轨,和世界趋势接轨,和生活质量、享受生活接轨。我们要成为经济发展的“主人”,而并不是任由经济控制、牵引和奴役的“仆人”和附庸。

关键字: 内容标签:世界,生活世界 生活
下一篇:重视文化内需||上一篇:樱花赏得,和服穿不得?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