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编辑:Jina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一个学生连正常的生活都不能自理,分数考得再高、琴弹得再好,这样的教育算成功吗?”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周大平
  “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似乎是形而上的,其实把它转化为一个具体的表达就是培养的目标。中国现代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崇尚个性发展的现代公民,而不是考试机器、应试能手。”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北京大学民办教育研究所联合新浪网共同举办的“为教育改革和发展建言献策”系列研讨会上,一位教育专家的发言引起大家强烈共鸣。
  2月以来,在这个开放的系列研讨会上,引起教育研究者、管理者、教师、家长、学生及企业界人士强烈共鸣的话题还包括:“如果不能形成一个对新的教育理想和教育目标的共识,很多具体的改革就会徒劳无功,甚至过了几十年才发现还在原地徘徊。”
  孩子们的负担
  “我们一早到学校上早自习,上午上半天课,中午吃完饭后上午自习,下午上半天课,住宿生晚上上晚自习,走读生回家先写作业,然后复习到十点,十一点睡觉,第二天一切周而复始。”北京市海淀实验中学一名高二男生如此描述他那枯燥的学习生活,“在高考大背景下,学校、家长给的压力实在太大了,我们没有丝毫解压的机会,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同学天天泡在网络世界不能自拔的原因。”
  另一名高中在读女生,正赶上北京启动首次高中课程改革。她认为新课改存在着不少问题:“受学分制的影响,考试次数多了,教材量猛增,一个学期疯狂赶将近20本书的进度,很难保证我们的学习质量;有的课改教材缺乏系统性,内容不连贯,有些必修课本的词句晦涩难懂;某些学分设置成为学习中的一种变相负担。”
  她说:“以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的新课改,号称培养我们的创新精神,但在这些问题面前,实现的可能性又有多少?”
  “就农村教育而言,加大教育投入并没有解决农村孩子严重的厌学情绪。因为现在的教材不适合农村,越来越多的教材只关注到物质的层面,图片、文字可能增加了一些农村题材,但对农村真实的命脉并没有一个确切的阐述。在城市,有的流动儿童学校为了自身生存,给孩子很高的成绩,家长很满意,但它并不能如实反映这些孩子所受的教育质量有多高。”北京师范大学学生巫金爱以自己参与北师大“农民之子”社团的实践调研,表达自己对教育的看法。
  学生们的诉求在重复着一个无情的事实——他们所接受的教育并不是他们想要的。而家长的感叹则大多深陷于“我该怎么办”的无尽烦恼之中。一位父亲正在为自己3岁的孩子上幼儿园的事头疼不已。他担心,孩子在私立幼儿园接受的“快乐教育”,将来不利于在现有教育体制内的“层层选拔”。另一位家长则在为自己上小学的孩子要不要上“奥数班”而举棋不定、焦虑不堪。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教师从春侠提供了“学校教育在训练孩子做题”的这一坊间传言的佐证——她女儿周末要完成的作业包括:读三篇文章后各写一篇读书笔记,共需90分钟;写语文练习册中6页的习题,需40分钟;写字练习2页,需20分钟;写一篇日记,需60分钟;还有数学习题、数学测试卡题及口算题300道……
  从春侠的声音颇有些激动:“完成以上作业共需四个小时。我们的学校教育就是这样让孩子成长在沉重的课业负担中!”
  目前很多学校都采用类似的题海战术,很多老师相信“题做得越多,孩子学得越好”。
  北京师范大学教师向蓓莉刚刚把女儿从一所名声特别好的学校转到另一所相对普通的学校,女儿竟高兴不已,因为“现在的老师不让学生做大量的练习了”。
  “中国的教育教会学生考试,而美国的教育教会学生生活。”这是中国青年报福建记者站站长陈强比较女儿在中美两国所受教育后得出的结论。他认为,中国学校教育的难度高,忽视历史、地理等人文教育。同时,家庭教育却忽视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陈强曾在美国做过访问学者,他以女儿在美国的学习经历说明了生活教育的重要性:美国学生在校的不少时间是进厨房、用缝纫机做小东西、上理财课、学当保姆等,老师布置的一些作业比如设计旅游规划、在班上搞模拟餐厅,也与生活息息相关。而中国的很多孩子不会洗碗、洗衣服、叠被子。
  “一个学生连正常的生活都不能自理,分数考得再高、琴弹得再好,这样的教育算成功吗?”陈强发出疑问。
  审视教育的培养目标
  “在我们国家的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发生了巨大变革的今天,我们的教育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等理念还基本是1950版的,这个现实非常不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需要。”有专家分析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出自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社会人的最高理想的描述,“新中国60年的实践证明,这个目标在现实中是难以实现的,因为这要求学校把人培养成一个完人,这不符合教育规律。”
  有专家认为,不能“拿共产主义社会的这个最高理想来规范要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学校教育”,否则,就会把全面发展变成平均发展,甚至是平庸发展,使许多学生陷入“老实听话、本事不大”的状况。相比之下,各国的教育都强调发展人的个性。
  “究竟培养成一个有创造精神的人,还是培养成一个听话的人,是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郭元婕认为,一个国家的教育培养目标,一般依次体现在个人发展、社会发展和国家发展这三个层次上,比如日本提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公民”,美国提出“培养21世纪的公民”。
  说到人的发展,著名作家、青少年研究专家孙云晓说,如今,家长的观念是“孩子只要把学习搞好了,别的什么都不用管”,这就是他们的培养目标。现在中国出现了一种“童年恐慌”现象——儿童面对巨大的压力时,由于不能理解也难以承受而产生的一种较持久、较强烈的焦虑心态。
  教育专家建议,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应当建立以“公平的发展”为特征的新的教育发展观。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可以更新为“培养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同时把公民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国际理解教育、生命教育等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而“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协调发展”,也将比“全面发展”更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此外,新的教育价值取向,应包括从精英主义转向大众主义,从国家主义回归人本主义,从工具主义回归人文主义,从应试教育走向生活教育。
  培养什么样的人
  通过社会层面的大讨论来凝聚国人对教育改革的共识,让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教育规划的制定中来,是即将拉开帷幕的教育改革的两大任务。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在网上数十万的回馈意见中最受关注,受到的质疑也最为集中。
  传统文化公益组织“一耽学堂”总干事逄飞提出,一个民族的发展不能与传统文化割裂,培养现代公民需要从传统文化中吸取经验。
  北京师范大学教师王丽认为,未来12年中国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立足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教育传统。比如君子三大德(智、仁、勇),还有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等基本价值理念,都是中国传统教育中值得提倡的一些培养人的目标。
  新华社记者鹿永建希望“儿子将来成为一个健康、有生活和工作能力、爱家庭的公民”。
  浙江衢州市教育局局长姚宏昌特别强调,教育在“培养人的劳动精神和劳动能力”方面不能弱化,教育首先要培养人格健康的“人”。
  孙云晓理想中的教育目标是“培养人格健康并富有创新能力和良好习惯的现代公民”。他甚至建议国家强制小学生只上半天课,下午做各种游戏、娱乐活动;中学生的社会实践课和军训要安排进课表,不是寒暑假办的那种。
  “一个现代的人,可能最重要的是个人尊严的唤醒和张扬,教育应该培养人的独立意识、批判精神和反思能力,要培养人与世界对话的能力,以及直面现实、敢于追求并且坚持真理的勇气。”巫金爱认为。
  从春侠说,教育应该从最基本的人的发展定位,再给人一个多样性、多元性、丰富性的发展空间,就像教育前辈所说的,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
  “素质教育是我们针对应试教育严重的弊端提出的,但这个理念迄今在教育界内外都有争论,因为从教育学理论角度讲它很不完美,也很难译成英文。”有专家指出,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早在1934年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可能比素质教育更严格、更科学、更现代。生活教育要回答如何教、教什么的问题,要解决“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问题。它直接跟当时最先进的世界教育思潮接轨,加上中国化的改造,在20世纪上半叶进行过大面积有效的实践。生活教育不仅与当时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有着非常贴近的亲缘性,而且对改变当今的教育问题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
  日本的普通高中男生、女生必须学会为自己做衣服,因为日本的学校教育是为生活做准备的教育,这就是生活教育。陶行知的生活教育也是如此,即重新理解教育和生活的关系、学校和社会的关系,打破两者的隔阂和障碍。
  “所以,我们的教育理念只有补上这一课,完成这个更新,我们的学校面貌才会真正改变,我们的学生才能跟大多数国家的学生一样快乐有趣地学习生活。如果用生活教育取代素质教育,可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进步。”□


关键字: 内容标签:的人,培养的人 培养
下一篇:帮助青年人找到希望所在仍是时代之重||上一篇:中国人要外圆内方——西安讲座答听众问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