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真学术”PK“假权威”

编辑:Jina 来源:光明网-光明观察
 
作者:阙明坤
近日,备受关注的院士造假案变得愈发扑朔迷离。本来,浙大校长认定:“造假系个人行为,与李院士无关”,事情至此似已尘埃落定,不料却又突然横生枝节。2月6日,《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专家们又在国际顶级学术媒体上发现了与李连达院 士有关的造假论文,且论文的通讯作者正是李连达本人。”

如果说,之前大家对“院士不可能造假”还存在一些幻想的话,对李连达院士声明的“事先我一无所知”深信不疑的话,那么至此,面对铁的证据,一个公众不愿接受的真相还是浮出水面:又一个院士牵涉“学术腐败门”。

学术界曾经是人们心目中圣洁的象牙塔,两院院士是人们最为崇敬的象牙塔顶端的象征,理应是科学精神、科学道德和科学伦理的模范。然而,近年来,中国学术界的不端行为日渐泛滥,并逐渐呈现向学术顶端、学术权威蔓延的趋势。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如果处于学术体系顶端的少数人如两院院士、科学家也染指“伪造、抄袭、拼凑”等学术腐败行为的话,那么,这一行为对社会的危害将会更大。

在这次“院士造假门”事件中,为什么举报者先后向卫生部、科技部、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中国中医科学院、浙江大学等机构发出具名举报信,但只有中国工程院表示收到举报,正在立案调查?为什么校方一味声称“造假行为系个人所为,与李连达院士无关,没有作假动机”,为其百般辩解?如此诸多对院士的保护,只能将其归因于当前我国学术界乃至整个社会对“权威”的盲目崇拜甚至迷信。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术是求真的事业,学术探讨无止境,学术研究应提倡质疑,没有质疑就没有进步。正如中国科协学术部部长沈爱民所言,科学需要讨论,真正激动人心的原创性科学,不是通过计划产生的,而是由于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他认为,当前“有学术没交流”是一种现状,“有交流没有质疑”是更普遍的现状。此言可谓一语中的,科学研究的本质是批判,学术交流的本质是质疑。作为一名追求真理的学者、科学家,要敢于说不,绝不能一味地迷信权威,而应以学术为本,以事实为基础,树立学术平等、不惟权威、倡导质疑的科学态度。当前,全社会都弥漫着一种“唯学历”、“唯权威”至上的不良风气,这大大禁锢了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严重影响了科学进步和学术研究。“学贵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时下一些学者格外热衷于扯大旗,署上导师的名字,署上某某权威人士的名字,一些学术期刊凡看见某某专家的名号,就认为该论文含金量高,分量重,也不管有没有“水分”立即录用……凡此种种,都是“权威意识”在作祟。说到这里,不禁想起前不久报道的电视广告中出现一群相貌一样、名字不一样的“专家骗子”,那些“假专家”之所以堂而皇之地“一人扮多角色”忽悠公众,恐怕利用的也正是公众“唯专家至上”的心理吧。

陈云有句名言:“不唯上,不唯书,要唯实。”对于学术研究,此语尤显重要。要想在全社会真正树立起良好的学术风气,就必须建立和健全一种强有力的遏制、揭露和惩罚学术腐败行为的机制,敢于打破权威,打破迷信,对于一些院士、专家、权威的学术不端行为,也绝不能有半点姑息与纵容,唯有如此,方可守住学术这片净土。


关键字: 内容标签:学术,权威,PK学术 权威 PK
下一篇:莫要构建传统文化经典教育的“乌托邦”||上一篇:国学宜中西兼用 借西学唤醒生命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