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买票进影院 看电影还是看广告?

编辑:秋痕 来源:文汇报
 
当葛优在《非诚勿扰》里突兀地甩出一张某某银行信用卡,当《爱情左右》演变成一部超长版的某某轿车广告片,人们忽然发现,08-09贺岁档电影里,最火的不是冯小刚,也不是《梅兰芳》,而是植入式广告!
    
    《桃花运》、《女人不坏》、《爱情左右》、《非诚勿扰》……在众多贺岁档影片中,随处可见植入式广告这个不请自到的“编外主角”。尽管导演们都用“没办法,这是制片方的要求”来表达自己的无奈,但观众依然很不爽:花了这么多钱买票,我这是看电影还是看广告呐?
    
    有业内人士指出,“傍广告”是中国电影产业化的必然结果。不过,如果没有一套成熟的模式,电影与广告的结合难免两败俱伤。
    
    给一个存在的理由
    
    广告植入电影,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商业驱动。人们熟悉的事例是2004年,冯小刚的贺岁电影品牌让《天下无贼》的商业化开发实现了最大化,15个植入式广告保证了制片商在电影上映前就收回了一半成本。而另一个不那么广为人知的例子则是徐静蕾的《梦想照进现实》,因为植入式广告而实现了还没上映就收回投资。
    
    不过,上海大学影视学院博士聂伟提供了看待广告植入电影的另一个视角:这不仅是个经济学命题,也是个心理学命题。当年《英雄本色》轰动港台,一时间满大街都是小马哥式的黑色风衣;希区柯克在影片中虚构了一种减肥药,结果观众的咨询信件如暴风雪般飞向电影公司。“因为人们总是在电影里寻求情感认同,不自觉地效仿剧中人的行为,看到喜欢的人物和自己使用同样的物品就会觉得高兴。”越来越多的广告植入电影,看中的正是观众的这种心态;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电影里的广告产品,一般都用在正面人物身上。
    
    电影成为广告植入的绝佳土壤,更是一个社会学命题。蜜丝佛陀口红、无敌牌牙膏、美丽牌香烟——对于《霓虹灯下的哨兵》里展现出的这些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上海的生活印记,聂伟至今记忆犹新。在他看来,电影,尤其是都市题材的电影,需要借助商品来对现实生活进行细节表现,“我们都生活在商品的包围中,没有商品的电影是不真实的。”于是,顺理成章的结果出现了:既然有商品,就有做广告的空间。
    
    找一条无形的“硬线”
    
    然而,理由虽好,国产影片中的植入式广告越来越不招人待见却是不争的事实。与其说这是广告做得太过分,不如说是广告做得不够好。聂伟指出:“巧妙的广告植入,完全可以承担影片的叙事功能,但这条‘硬线’在哪里,国内恐怕还没有人研究过。”
    
    “硬线”,是从英语单词HARDLINE直译而来的,指广告植入在巧妙与糟糕之间的分界线,而植入的方式、产品的品牌等,都是这条分界线的组成部分。在电影产业化程度颇高的好莱坞,会有专业的植入式广告代理公司对每部影片中的“硬线”进行把握。这些公司在电影的剧本创作阶段就介入,全程参与现场调度和后期剪辑,并且在影片上映后对观众的反应和广告的效果进行评估。如果你记得真人版《变形金刚》里的雪佛兰,记得《国家宝藏》里的惠普笔记本电脑,就会感受到这种模式所带来的效果:它使得广告能够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渗透到电影情节中,从而确保广告和电影达成双赢。
    
    既然产业化使得电影和广告的捆绑势不可当,毫无疑问,眼下的国产电影,迫切需要这样一种被称为“异业结合”的模式,找出那条看不见的“硬线”。否则,广告植入就只能是导演和制片方的讨价还价,广告对影片质量的损害也注定无法避免。当有情人终成眷属,观众在银幕上看到的,却是两款品牌轿车的“深情相拥”,怎不让人晕菜!
    
    本报记者  邵岭


关键字: 内容标签:买票,看电影,广告,进影院买票 看电影 广告 进影院
下一篇:应对危机不可忽视“道德救援”||上一篇:怎一个“乱”字了得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