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认清“小人物”,也要认清媒体

编辑:秋痕 来源:长江日报
 

“史上最牛宣传部长”强建周道歉了,而且很诚恳。12月24日《广州日报》发表鲁宁先生的文章《西电卡门强部长的泪水值得同行吸取》,作者希望媒体采取理解与宽容的态度,希望舆论的追问适可而止。

的确,追着强部长不放,大有痛打落水狗的姿态。

而强部长呢,道歉与泪水都是真实的,再加上“上有老下有小”的悲情言论,也让他在公众面前的样子变得“憨态可掬”了。

针对强部长的言论,不排除有恶毒之辞,同情并理解之,也是因为认清了强部长的角色,如他自己所说,只是个“小人物”。“小人物”,按我的理解,只是某种工作作风的体现者,某个工作环节中的具体执行者。强部长当初做错了事,说错了话,把自己变成了舆论的标靶,很后悔,如今则要凸显自己“小人物”的角色,意思就是要把标靶的位置给腾出来。

排除恶毒的舆论攻击之辞,我相信,任何理性的批评都不会仅仅针对一个人,而是针对一种作风、现象,乃至一切陈旧的积习与弊病。把强建周当成事件的中心,当成批评乃至抨击的全部对象,的确有失理性,会走向情绪化。在如此宣传工作的作风之下,强建周只不过是个“小人物”;对于任何理性的批评来说,强建周也只不过是个“小人物”,是一个走出前台的、肉身化的标靶。一个不擅于现代方式做舆论公关的人,时常会自动变成这种标靶。

让媒体学会理解与宽容的说辞,已经太多;甚至,以自己阐释的理性置媒体于不智、不义境地的说辞,也已经太多。很多人总习惯将新闻做正面与负面的二元划分,因为在很多人看来,媒体的态度无非只有两种,要么是理解与同情的,要么是批评与否定的。如此二元划分的界限,当然可以说成是“理性”、“建设性”,但这个“理性”、“建设性”的标准到底向哪边靠呢?这个方向感似乎是暧昧的。

这些话,可能有些生发了,我并非说作者就有此意思。生发的必要,在于认清强建周“小人物”角色的同时,也要认清媒体的角色。让媒体采取理解与同情的态度,不是什么政治正确的事情。媒体的第一要义,是报道能充分,是声音不得被垄断,而不是时时提醒自己在态度上纠偏。


关键字: 内容标签:认清,也要,小人物,媒体认清 也要 小人物 媒体
下一篇:鼓励大学生基层就业还应解决“回流”之忧||上一篇:不能老让电视剧摸着石头过河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