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地方财政和美国有两大差异:第一是税源不同,第二是不能发债。所以被戏称为“吃饭财政”,近年来,房地产市场的火爆使地方政府有了“土地财政”。因此,地方政府的吃饭财政加土地财政,一时间的暴富驱动了地方GDP的高速增长。
金融海啸的冲击波和房地产市场的熄火,双双影响地方财政和地方经济增长速度。中国某个地方政府如果发生财政危机,导火线很可能是房地产税费收入的锐减,如果地方政府现在还没有果断收缩,明年爆发财政危机的概率就会急剧上升。这就出现了地方政府的两难窘境:要保增长就必须扩张,要防危机则必须收缩,何去何从?
地方性土地财政的收入是周期性的,而地方建设工程却是长期性的。由于政府官员任期的原因,土地财政的周期性上升几乎必然驱动政府的非理性决策,使其投资预算远远超过未来的可支配财政收入。周期性收入和长期性工程之间的矛盾或者导致建设工程的烂尾,或者导致银行贷款的坏账,这就给2009年宏观经济增加了新的不确定性:地方建设工程的资金链断裂!资金链断裂的结果将会是连环拖欠。
从美国的财政危机预警中国的地方财政危机或许有些牵强,只是提醒相关各方不要低估中国经济在2009年的“寒冬”,更不要以为有了“4万亿”的方案就能高枕无忧了。如果本文预警的地方财政危机发生了,“4万亿”中需要有地方财政出的那一部分从何而来呢?
中央拉动内需的决策非常正确、及时,但关键在执行。令人担忧的是:可预见的寒冬是未来6-9个月的事情,现在看到的项目却多半是3-5年后才能生效;内需的主流是消费,现在启动的却多半是投资;消费的主流群体在城镇,现在却还没有看到刺激城镇消费的政策……
摘自《上海证券报》 作者:金岩石
关键字: 内容标签:财政危机,预警,地方财政危机 预警 地方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