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假情感成为商品就是真无耻

编辑:秋痕 来源:早报
 
广电总局日前向全国各地方电视台下发了一则“整改令”,禁止情感类节目低俗化,禁止情感类节目编造故事。此“整改令”也是继去年叫停深圳卫视《超级情感对对碰》后,对低俗情感类节目的又一次严打。(12月24日《西安晚报》)
“情感类”节目是近年来的一大热门,几乎所有电视台都有,甚至一家电视台有数档。而“情感类”节目的受众也相当广泛。甚至机关里没事干的工作人员,早上上班常常交流的,就是昨晚所看的“情感类”节目,人们总爱陪着那故事的主人议论一番,感慨一番。“情感类”节目为什么受欢迎?原因很简单:喜怒哀乐人之常情,生和死是永恒的主题。人们可以有不同的职业、社会地位和富裕程度,但对于情感的渴求则是共同的。

后来,我同一位在省里某电视台工作的朋友聊天。他问我看不看某电视台的某“情感类”节目,我立即表示“看”,而且说比较喜欢看,并告诉他,我们周围的许多人都爱看,同时建议“你们台为什么不搞这类节目”?这位朋友告诉我说,那些“情感类”节目未必是真的,都是电视台请人编好本子,然后请人来演出的。例如有夫妻俩,本来就是平平常常的谈恋爱、结婚,却要编出个“第三者”来,使故事生动。而参加出演是可以拿到几千块出场费的。以我对这位朋友的信任,我决不怀疑他的话的真实性。

现在广电总局整改情感类节目禁止编造故事,则说明了编造故事存在的普遍性了。当确认情感类节目的故事是编造的之后,我立即感到很恶心:我被骗了。但是,作为局外人,我仍然不理解:电视台为何要以假充真呢?骗了我们,它有什么好处?原来,电视台要骗我们,就是为了提高收视率,而收视率则是电视的生存之本。有了收视率,广告也多了,广告费也高了,大家的收入也就高了。情感类节目可以转变为口袋里的现金或支票,“情感”也就是向我们卖出的“商品”。

当“情感”成为“商品”之后,自然会有不法奸商制造伪劣商品来赚取收视率。真实的情感类节目哪能这么曲折、生动?于是就胡说八道一番了。一方面有利益驱动,一方面监管体制不完善,造假就会泛滥起来,而且肆无忌惮。这时,电视台之间的竞争也就成了造假比赛,看谁更加胆大,更加无耻。但当观众知道情感类节目是假的之后,还有谁会去看?那还不如去看电视剧。情感类节目的情节总不如电视剧,演技当然也比不上专业演员,自然只有自寻死路了。

奇怪的是,当广电总局“整改令”下发之后,居然没有一档节目承认自己编造,都宣称“绝对的亲身经历,绝对的真情实感”。但他们却又都进行了“调整”,推出了新的节目。按照我们的猜测,这又是以退为进的“韬晦”之计。过了风头,就会重操旧业的吧?


关键字: 内容标签:无耻,情感,商品无耻 情感 商品
下一篇:普通公务员的工资其实并不神秘||上一篇:西电何以敢“卖”学生信息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