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需要换个角度看待乞讨问题

编辑:秋痕 来源:早报
 
广州市救助管理站与中山大学联手对广州街头流浪者进行的调查显示,流浪乞讨人员的行乞拾荒所得,超过了广州市城镇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线。(12月11日《广州日报》) 


  在乞讨普遍不受城市欢迎的情况下,想方设法挖乞讨者的“隐私”性问题,很难让人读出善意动机。显然,我们的救助体系多少沾染了传统观念的误区:乞讨是不劳而获,不劳而获者不得食。


  我从不认为乞讨是不劳而获,据社会学家调查,平均每个乞丐要在被拒绝60次以后才可能获得一份微薄施舍。而他们之所以拒绝收容制度,并非他们不知好歹,而是收容制度所裹含的对这一人群的嫌恶感。


  西谚曰:每一个乞讨者都是上帝派来试探我们良知的天使。作为社会观念的引导者,假如救助机构都经不住“检验”,公众的良知又从何建立?显然,要重新界定“乞讨”的生存性质,而不是把乞讨者当成不劳而获者。如此,类似“乞讨收入调查”的无聊报道才不会三天两头成为公共话题。


    江苏常州 司欣

关键字: 内容标签:乞讨,换个,看待,角度乞讨 换个 看待 角度
下一篇:季羡林丢画事件不应该如此扑朔迷离||上一篇:挣不脱的枷锁:评《梅兰芳》兼论虚构的合法性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