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城市“剩女”是如何炼成的?

编辑:秋痕 来源:早报
 
据12月2日南京《金陵晚报》报道,记者采访发现,虽然男女出生比例不断扩大,可是“城市剩女”现象却非常严重,在南京各家婚介所,城市剩女真的很多。面对这种情况,计生委将会“干预”。上海婚姻市场上生于1973-1983年之间的“剩女”情况又如何呢?
何谓“剩女”?她们应该受教育程度较高,至少是本科毕业,还有些是“海归”。她们的职业大部分是白领,甚至是金领。她们大部分是优生优育的独生女。此外,其中很多容貌秀丽,气质高雅。

“剩女”的择偶条件有何问题?借用一位被访者的原话:“女的,自己挣5000块的想找一万块的,挣一万块的想找两万块的;明明自己家里有房子,还要找三房两厅的,必须是市中心的。这里有个价格,男人必须要有两室一厅,不能和父母住在一起,名字必须是男人的,要市中心的,工资要8000块以上,你可以到人民公园来找女朋友。没这个尺寸,基本上没人理睬你。”简单地说,她们非常注重男方的经济条件,尤其是职业和住房状况;另外,户口,学历和长相一样都不能差。

但符合这些标准的男士对女方提出了怎样的要求呢?一位日企高管的择偶标准点出了“剩女”出嫁的险恶环境:“我要30岁以下的,25岁的大姑娘,要漂亮的。大学生不要,我嫌大学生脑袋太厉害了。老姑娘不要,脸不是圆的不要,身体好,脾气好。我要处女、要张白纸。”

“剩女”们的理想结婚对象的年龄主要介于27-37岁之间,但这一年龄段的男性也是“绩优股”和稀缺资源。第一,他们理想的新娘的年龄在21-30岁之间,这个硬指标一下“剥夺”了部分“剩女”的机会。第二,对于婚姻市场上非常“抢手”的70年代出生的男性来说,成功的事业,比较雄厚的经济资本和社会声望使得他们完全可以游刃有余地“选择”年轻貌美,与自己年龄相差10多岁的80年代女性。

经过奋斗,70女在上海大多有房有车。这些未嫁大龄女性的婚姻期望匹配模式主要是“强强模式”,因此,她们的“求偶视线”主要呈现“平视”或者轻微的“仰视”,也就是说她们更倾向于找与自己同一时代的男性,或者是比自己年长10岁以内的男性,前者属于社会上的“有为青年”,未婚,被称为“绩优股”;而后者可能是成功人士,短暂婚史。即使在这两种理想类型中,她们的择偶偏好仍十分明显,即使男方各方面优势十分明显,如果他有过婚史,女方及其父母的内心深处仍然会感觉到“吃亏”,产生“不甘心”等心理。

这恰好再次说明:一方面是当代女性的教育程度和社会地位大大提高;另一方面是“郎才女貌”,“男强女弱”等传统择偶标准、婚姻匹配观念和模式的生命力依然旺盛,二者之间的张力和紧张感十分明显。

上海 孙沛东


关键字: 内容标签:炼成,城市炼成 城市
下一篇:择校费问题的民意与现实||上一篇:从麻生不识汉字说起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