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百家讲坛》何去何存?向来会引起人们的热议,但热议的一方并非观众,而是学术界的争论,或者是上台者的演说。有人将《百家讲坛》如此境界归于是由于娱乐化、庸俗化曾经引起很多主讲者的不满,就是说主讲者很不满,但观众有何不满,未曾听说,就是主讲者是由于娱乐化、庸俗化曾经引起很多主讲者的不满,但是主讲者是受巨大的利益诱惑让某些学问人趋之若鹜。
那么《百家讲坛》到底死了吗?是娱乐致死,还是明星致死,或者说是学术致死。其实创立于2001年的央视《百家讲坛》,转瞬已整整7年。这七年《百家讲坛》经历了七年之痒,有过辉煌,有过腾飞;有过高潮,也有过低潮。如今观众对《百家讲坛》还是比较渴望的,更是想看到观众需要的东西,可有人分析说是在易中天、于丹等学术明星的火爆之后,目前的《百家讲坛》已陷入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同时,其娱乐化庸俗化的倾向也一再被学界和观众所诟病。
《百家讲坛》的发展有其娱乐化的一面,这是观众所喜欢的,一档节目本来就是娱乐的一个方面,人们也并不是拿其当饭吃,只是人们茶余饭后获得知识,获得一些娱乐的一种方式。《百家讲坛》的播出时间就能说明此问题,每当中午吃完午饭,坐在电视机前休息的当中,《百家讲坛》就开讲了,这样的时间难道不就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和笑料吗?
为何在《百家讲坛》走红的就那么几个学术明星,我想主要是其的娱乐化讲解风格,将学术的、枯涩难懂的故事和道理用通俗化的形式向观众讲解,那么就在此当中,观众获得了他们所需要的。学术的东西如果原原本本搬到荧屏,还有几人看,岂不成了学术研究的刊物,成了少数人在这里谈古论今,说长道短,争论不休的玩处。
其实《百家讲坛》要发展,要有观众,是要不断改革和创新,在推出新人的同时,更要将老人进行整合,那些老人的风格在再讲时要进行起承转合,讲解风格也要变化,一次一个风格,一个本子一个风格。就拿易中天老师来说吧,其在“品三国”时的风格已经家喻户晓,那么说其再来讲《论语》时就不能再是那种风格,手舞足蹈是需要的,但要创新,要变化,语气更要调整,还是那种娘娘腔,或者故作高深,那么观众就不会喜欢,那些上不了讲坛而专找事的人更会得逞。
《百家讲坛》死了吗?没有死,它还在死亡线上挣扎,那么要起死回生,还需要凤凰涅槃,死而后生,在节目进行中多征求观众的意见,眼睛向下,而不是眼睛向上,只管讲课者的学术水平,演讲水平,而不顾及观众的感同身受,心理让《百家讲坛》既迎合下阳春百雪式的人,更要满足下里巴基斯人的要求,要做到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不可100%的观众喜欢,但要让60% 观众喜欢,没有最好,但有更好。及时根据观众的喜好调整节目内容和主讲人,那么《百家讲坛》的春天还会来临。(作者:董蓉)
关键字: 内容标签:后生,死而,百家讲坛后生 死而 百家讲坛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