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模式”不同于改革开放前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即苏联模式,也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发展模式。“中国模式”与西方模式的区别极其明显。所有制方面:中国不实行全面私有化,而实行以公有经济为主导的混合所有制,公有经济仍然控制着国家的经济命脉,而且土地和森林、矿山等资源也不实行私有化。资源配置上:虽然我们采用了市场经济,但政府调节和干预的程度比西方国家要强大得多。政治上区别就更明显:中国不搞多党制和议会政治,不搞“三权分立”。意识形态上:中国仍然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政治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主导地位,但已经允许不同思想流派的存在。这都是与西方发展模式的基本区别,但并不是说在社会发展战略方面,中国与其他国家没有任何共同之处。“中国模式”的成功之处,恰恰就在于它是立足于中国的具体国情,充分学习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分的结果。
“中国模式”的基本要素——以经济发展为核心,追求社会和自然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坚持市场导向的经济改革,同时辅之以强有力的政府调控;把效率和公平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追求人与人、地区与地区、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平衡发展;将对国内的改革与对外部世界的开放有机结合;根据自己的国情,主动积极地参与全球化进程,同时始终保持自己的特色和自主性;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推行增量的经济与政治改革,以渐进改革为主要的发展策略,同时进行必要的突破性改革;在全面推行经济改革和社会改革的同时,适时进行以民主治理和善政为目标的政府自身改革和治理改革。
“中国模式”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它拓宽了民族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丰富了人类对社会发展规律和道路的认识,促进了全球化时代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发展。我认为,不能简单地把“中国道路”的价值,看作是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供选择的发展道路。中国的国情太特殊了,建立在这种特殊国情基础上的“中国道路”或“中国模式”,恐怕其他任何国家都不能简单效仿。
在我看来, “中国模式”并没有完全定型,仍然处于探索之中,可能探索的路途还很长。以为“中国模式”已经是一条成熟的现代化道路,既可解决国内发展中的一切问题,又可供他国模仿,这不仅过于乐观,而且对我们解决目前面临的各种严峻挑战甚至是有害的。作者为中央编译局副局长,本文节选摘编自《北京日报》,原题为“‘中国模式’与思想解放”
关键字: 内容标签:拓宽,中国,现代化,途径,民族,模式,国家拓宽 中国 现代化 途径 民族 模式 国家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