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媒体追问不能止于问哭发言人

编辑:秋痕 来源:早报
 
安徽 卢荻秋 
   “地铁坍塌原因是什么?”“工程是否存在违法分包现象?”“为什么每次发布会你总要迟到半个小时?”尽管新闻发布会不设媒体提问环节,但记者们仍抓住一切时机,对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新闻发言人资宝成进行“围追堵截”,以至资宝成情绪激动,上车后被记者发现哭了。(11月18日东方网)
  能将一个大男人,一个经过专业培训、心理素质很好的新闻发言人,逼得流出眼泪,显然不是件容易的事,一些媒体记者为了追问真相的敬业精神可见一斑。过去国人习惯于视之为“混乱”,现在明白那其实是一种职业素养,是媒体价值的体现,是公众知情权的保障。从这个意义上讲,相对于我国媒体过去采访中所表现出循规蹈矩的“谦谦君子”作风,这次“问哭发言人”实是巨大进步。但仅问哭发言人远远不够,这多少说明,媒体记者在报道中还存在着对新闻发布会的过分依赖。
  尽管中铁四局的事故调查专家组初步得出事故的三点原因,但更具体的原因还有待进一步调查。国家安监总局副局长赵铁锤一再问施工方负责人:现场施工的是否成建制单位?这个过程转包了几层?施工人员与中央企业中铁公司是什么关系?事故之前发现隐患为什么不采取措施解除?而施工方责任人却闪烁其词。可见,还有一些“问号”拥堵在大众心中,说明了“盖子还远远没有揭开”。作为新闻媒体,有责任也有义务承担起“揭盖子”的任务。不过,仅依赖新闻发布会的有限信息是不够的。即便是穷追猛打问哭了发言人,也很难得到更多想要的结果。所幸的是,在采访中,不少记者开始全方位地采访和“搜索”,得到了有价值的信息或线索,如坍塌前出现地面裂缝而施工方没有停工,更没有采取补救措施,工程存在层层转包迹象,等等。
  媒体的职责在于追问事实真相,而真相的获得,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媒体的穷追猛打。笔者期待着在本次事件报道中,媒体记者尽可能地跳出新闻发布会的苑囿,将眼光和触角渗透到事件各个环节和层面去。

关键字: 内容标签:发言人,追问,止于,媒体发言人 追问 止于 媒体
下一篇:搜索引擎竞价排名的法律之殇||上一篇:向馒头宣誓,不如向内心宣誓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