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时代呼唤冷嘲热讽 批评家应学恩格斯(3)

编辑:秋痕 来源:人民网
 
“冷嘲热讽”的批评武器怎样在中国“绝迹”?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冷嘲热讽”这一犀利的批评武器在中国批评界“绝迹”呢?我看至少有下列两个方面:
 
    〈一〉 利益合谋使批评家丧失了冷嘲热讽的品格
 
    批评家本应是作家的铮友。但在现代中国,更多的批评家被拙劣的作品包养。批评家成了作家的合谋,有的批评家甚至成为作家的“文字小蜜”,招之即来,挥之即去。这时候你要求批评家对作家冷嘲热讽,不啻是痴人说梦。
 
    批评家的功能,首先是“批”,其次才是“评”。“批”是指出其不足,“评”是评价其优点。但许多许多批评家丧失了前者功能,沦为不折不扣的红包评论家,吹捧家。严格地说,中国已经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批评家。
 
    一部文学作品,到了批评家手里,如果你认为写得好,就应当谈一谈它到底好在什么地方;如果你认为写得差,就应当重点谈谈究竟有什么毛病。这是文学批评的起码要求。但现在的文学批评,大都是脱离文本的批评。许多批评不与批评对象发生具体的联系,而是把批评对象作为话语由头的切入点,使批评文字悬浮在对象之上,各行其道。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之所以盛产大量的文学垃圾,缺乏伟大的名著,除了许多作家无法扩拒时代的诱域,缺失道德良知,批评家的批评功能的逐渐萎缩,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一个作家,明明创作出来的是一堆平庸文字,可是到了批评家面前,立刻被吹捧成“这是我所读到的最震憾人心的文学力作”。到了这里,批评家还要大耍滑头,他不讲他的评价对象是当代文学最震憾人心的力作,而是“我所读到的”。让读者无从反驳。
 
    吴义勤在《批评何为? ——当前文学批评的两种症候》中说过:“媒体的巨大裹挟力和商业无所不在的腐蚀力,已经对文学批评的品格构成了严重的威胁。许多时候,批评已经不再是一种个体自觉的精神创造活动,而是变成了一种“策划”或“炒作”的行为。批评开始成为一种时尚的文体,并大摇大摆地进入了各类晚报的娱乐版。而批评家也开始“明星化”,他们走马灯似的出席各种作品研讨会,并以文化英雄的角色不断地在网络或荧屏上亮相。各种各样的排行榜和文学评奖更是加快了文学批评时尚化的进程。批评就这样成了商业时代的“合谋者”,它使得批评越来越失去了对我们时代文学的发言权。”
 
    伴随道德良知的缺失,接着便是批评尊严的缺失。一个失去了自尊的批评家,就没有资格去行使批评的正面功能,当然也就没有了对批评对象冷嘲热讽的霸气和底气。
 
    〈二〉  精英的自我保护意识使批评家放弃冷嘲热讽
 
    现在的精英,大多是学者教授或这个家那个家什么的,大都经历过从丑小鸭到白天鹅的打拼过程。他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名誉和地位,无意中形成各自领域的小圈子。除非触及到切身利益,否则他们都保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明折保身,坐看日落云起。遇事都是一团和气,大家哼哼哈哈,和睦共处,心安理得地享受既得利益。冷嘲热讽则容易得罪人,容易引火烧身。
 
    另一方面,这些所谓的精英,许多是“假冒伪劣产品”,学问并不过硬,本身就有很多毛病,具有巨大的被讽刺空间。俗话说,打铁先得自身硬。你自己的东西漏洞百出,经不起批评推敲,当然不敢放手大打,对批评对象进行冷嘲热讽。

关键字: 内容标签:恩格斯,批评家,冷嘲热讽,呼唤,时代恩格斯 批评家 冷嘲热讽 呼唤 时代
下一篇:禁止强行乞讨不要滑向“禁乞令”||上一篇:千金重罚解决不了违规吸烟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