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家渡街道老年心理咨询服务社开张20天来,“生意”如何?效果好不好?为老年人煲一碗营养丰富的“心灵鸡汤”,还缺哪些“佐料”?记者近日实地探访。
曹家渡街道长春社区“乐龄家园”助老服务站在康定路888弄3号,建于去年,以助餐、助医、助浴、助聊等为基本内容,服务对象是老人。
本月初,3楼的“老年聊天室”门口,挂上了两块新招牌“心理访谈室”“心理咨询室”。老年心理咨询服务社就在这里。
许多老人习惯把烦恼和苦闷埋在心底
下午2时,服务社社长、心理治疗师胡一心推开聊天室大门,惊讶地发现,3位老年妇女在里面已等候多时。
“9名心理治疗师每周轮流值班。同事反映,前两次都没人光顾。毕竟刚开张,我这次也没接到预约电话,做好了第一个月‘白板’的心理准备。”胡一心坦言,没想到“生意”这么快就来了。
服务定在每周二下午2时至4时,正常情况能接受2-3人的详细咨询。尽管3人上门接近“客满”,但并没消除胡一心对未来的担心。 “‘生意’不可能一直这么好,这3位老人有些共同点,家庭经济条件较好,文化水平较高,更重要的是,对心理咨询和治疗比较接受。”他分析,有许多老人对“心病”存在心理障碍——习惯把烦恼和苦闷埋在心底,或不知道心理治疗,或见到心理医生唯恐避之不及。
“有些老年人,如果身体患病,哪怕很重,也愿意找人倾诉。一旦心理出了问题,却不承认。他们普遍认为,‘精神病’怎么好意思说出口。”
针对这些羞于启齿的老人,“启蒙计划”即将启动。预计从下月起,心理治疗师将陆续深入各居委会,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提高认知度。“我们希望打开更多老年人封闭的心灵,纠正他们的错误观念,宣传展板和讲课内容已经基本确定。”
免费会影响疗效,收费则是治疗手段
服务社自创立之初,就强调“公益”原则,为本街道老年人提供免费服务。“这个原则,以后一定长期坚持。”胡一心随后的话有些出人意料,“同样是提供心理咨询,免费和收费有区别。免费可能影响疗效,而收费则是一种治疗手段。”
他解释,一方面,免费很可能产生负面的心理作用。比方去医院看病,如果既不要付钱,也不用吃药,你会觉得自己没病,似乎没有看过病;另一方面,收费会产生一种约束力,督促对方每周定期接受治疗,及时汇报最新进展。
“有些严重的心理问题,需要长期稳定治疗。最好每周一次,每次45分钟,时间太短,效果不明显;太长,容易精神疲劳。一个疗程为20-30次。”胡一心介绍,心理治疗最高收费达每小时5000元,平均为每小时150-200元,以20次计算,收费在3000元以上。
免费服务,可能形成“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局面。“有些老年妇女,今天陪老姐妹一起来咨询;下周找到麻将搭子,就把我们忘记了。只有定期检查,才能有效解决问题。”
还有一种情况,胡一心也颇为担心:“我最怕老人的开场白是‘没什么好说的,反正讲了也没用’。如果自己没有改善的意愿,对心理治疗缺乏信心,我们也很难发挥作用。”
每周服务一次,以后可能按需增加
“提供免费服务,不代表心理治疗团队是一个公益机构。”胡一心介绍,团队现有9名心理治疗师。“目前的服务对象以老年人为主,也欢迎中青年朋友来咨询,可能根据不同情况适当收费。按退休年龄算,老年人主要指60岁以上的男士和55岁以上的女士。”
“服务老年人,不代表老年人是各年龄段中心理问题最严重的。”他分析,年轻白领、中年人以及中小学生等群体,由于压力大、环境变化,都可能出现较严重的心理问题。“我们希望从服务老年人开始,让全社会越来越关注心理健康这个问题。”
在曹家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周一次的心理门诊正变得越来越热闹。“一下午平均接诊约20人,印象中最年长的是位70多岁的主任会计师,她后来还带着女儿和外孙女一起过来。”胡一心分析,相对而言,学历越高、收入越高,对心理咨询的接受程度也越高。心理咨询和治疗目前急需突破的三类人群是:低学历、低收入和高年龄。
现阶段的免费心理咨询服务,每次时间暂定为2小时。“希望越来越多的老年朋友在这里得到安心和快乐,回去后再帮我们宣传,告诉隔壁邻居和亲朋好友。”胡一心说,“只要有需求,‘生意’好,服务时间可以拉长,服务次数也可以增加。”
【焦点关注】 来自心理咨询现场的报告
胡一心分析,老年人的心理问题纷繁复杂,“性格变化和心理落差是两大主因。”经心理治疗师和求助者允许,记者现场旁听近2个小时,其中有两个案例,恰好与这两个原因有关。
辛女士,57岁
症状:健康指标正常,却疑神疑鬼
病因:大病导致性格变化
2年前,颈椎做了一次大手术。手术成功但我却很焦虑,稍微有点不舒服,就胡思乱想。今天怀疑得忧郁症,明天担心是更年期综合征。去医院检查,各项健康指标都正常。最近配了治疗忧郁症的药,感觉稍微好一些,但还是经常心慌。
专家“煲汤”:
■不属于忧郁症。声音轻、语速慢;情绪低落,愁眉苦脸;睡眠不好,容易半夜惊醒。忧郁症的以上3个特征,你都不明显。
■自我鼓励和调整。与心理咨询、药物治疗相比,相信自己最重要。要经常提醒自己,手术很成功,紧张和恐惧都是心理作用,没必要。烦躁时尝试静坐,深呼吸,抛除杂念。
■增加生活内容。手术后,必须寻找有意义的生活内容,去填补胡思乱想的时间。
李女士,73岁,老伴75岁
症状:老伴爱管闲事,自己手足无措
病因:老伴退休后心理失落
我很烦,老头子喜欢多管闲事。孙子上大学了,暑假回家,刚在电脑前坐下,他就要唠叨:“好去做功课了,当心考试不及格。”
我觉得,孙子长大了,被爷爷管头管脚,容易心情压抑;老是管教孙子,儿子儿媳看在眼里,总归不舒服。老头子脾气很犟,我不知道怎么和他谈。
他以前是机关干部,是当领导的,管别人管惯了。
专家“煲汤”:
■这主要和老先生的职业有关,他当了多年领导,退休后难免产生心理落差。回到家还有惯性,喜欢管孙子,应该理解他。
■你要劝他,老两口辛苦一辈子,要学会洒脱,孙子即便表现不好,主要责任在他父母,而不是你们。
■推荐一种方式。你知道他的问题在哪里,很想开导他,不妨故意去请教他,诱导他说出你本来想开导他的话。他听不进你的“灌输”,但可能自己认识到问题。
■很可能他还是不听劝,也没关系。关键是调整你自己,放宽心,看淡这件事。对老伴和儿孙要有信心,相信他们会处理好相互间的关系,你不必太操心。
【焦点延伸】 青少年和农民工心理状况堪忧
青少年承受过高期望和压力
据统计,中国有20%的儿童出现过抑郁症状,其中4%为临床抑郁,即需要接受临床治疗的重症抑郁。“社会压力、溺爱和过高期望,使孩子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甚至导致行为异常。”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心理学院父母养育与家庭支持中心主任马修·桑德斯说。
我国教育体制也存在种种不利于青少年人格发展的弊端。学生群体被心理学家称为“中国最辛苦的人群”: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双重压力,造成他们整体“认知失衡”,使他们成为自我、敏感、知识能力较高、容易厌世而又较具攻击力的群体。
农民工边缘群体,“孤岛”生活
中国目前约有2亿农民在城市打工。专家分析,农民工易患4种精神障碍:一是遗传精神病;二是城市化过程中的“文化休克”型精神障碍;三是工资拖欠等重大打击造成的急性精神病;四是进城、返乡途中恶劣旅行条件造成的旅途精神病。临床表现通常是爱折腾、使用暴力、说话凌乱、丧失记忆等,严重时有自杀行为。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农民工放弃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以“边缘群体”的身份在城乡社会的夹缝中生存。城市难以真正接纳这些外来者。他们远离家乡和亲人、高强度劳动、易受歧视、缺乏社交生活,仿佛在孤岛上生活,一旦遇到困境,容易采取一种反社会的行为来发泄对社会的不满。
关键字: 内容标签:心灵鸡汤,老人,缺啥心灵鸡汤 老人 缺啥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