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届诺贝尔奖评选结果揭晓之前,钱永健无疑是最受国人关注的一位。为什么?所有媒体几乎给出了一致答案:华裔,更要注意的是,他是钱学森的堂侄。
伯侄关系,事实如此也不必刻意回避,但很多人将钱永健教授的研究与贡献一笔带过,不求甚解,而将更大兴趣放在他的祖系血统,甚至大做“钱一家子都是科学家”、“优秀遗传基因”等文章,这就有些不对劲了。如此角度,目的何在?是让更多人徒增“王侯将相确有种”的感慨?还是令人生疑:钱永健是不是沾了老爷子的“光”?
实际上,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诺贝尔奖的获奖研究,从来都是原创的、并已被实践证明对人类发展意义重大,根本不可能因为是钱学森的堂侄就得到特别垂青。而要说“遗传”,钱学森本人并未获过诺奖,钱永健又能沾什么光?舍本逐末,说到底,如此关注反映的其实是当下一种普遍浮躁的心态。
面对巨奖,媒体不惜挖空心思寻找花边趣闻,却不讲科普;而国内有些专家学者,也动辄拿着一个半个成果高喊诺奖,还有人干脆以被称作诺奖候选人为荣,在本年诺奖开始前,就炒出国内某官员诗人已经被提名诺贝尔奖的消息,而实际上,诺奖从未有过公布候选人一说。
在世界科技竞争激烈的当下,很多国人对诺奖情有独钟可以理解,但寻找旁门秘籍不足为论。就比如钱永健教授获奖一事,其得奖的项目是他自多年前便开始研究的,至今探索仍在继续。专业人士们能否从中看到他真正关注前沿、不急功近利,在平凡中的逐滴积累?媒体是否可以用更多科普文章与其个人传记,引导启发大众,让更多青少年发觉基础科学之美,找到前进动力?或许如此,才是正道。
关键字: 内容标签:名门,不谈,又如名门 不谈 又如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