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礼仪文化别总适应西方

编辑:汀滢 来源:济南日报
 

我们如果一味迎合,反而让人看不到中国文化的特点。价值追求可以全球化,但千万不能将民族风俗习惯给“全球化”了——— 

    中国自古以来被誉为“礼仪之邦”,有着深厚的礼仪文化。如今北京迎来奥运了,可一说奥运,就是得适应西方的礼仪,本来不成问题的礼仪反而成了一个问题了。 

    “奥运礼仪”需要向西方看齐吗?已有的教育、培训、指导说,中国人见到老外不要随便打听人家的私人情况,比如婚否、工作、信仰一类的。“出国观光”与“在京迎客”,是有很大不同的。我们忽略了一个问题,奥运本来就是展示中国的文化文明,那种礼仪细节的碰撞,并不会影响人家对中国的看法,相反,我们如果一味迎合,反而让人看不到中国文化的特点。 

    礼仪文化本来就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全世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礼仪,西方礼仪也是国际礼仪的一种。文明举止当然时刻要学习提高,但不必念念不忘学习使用西方礼仪;我们需要知道一些西方的礼仪,但不要将其当成自己的行动规则。中国人见面,要想表示亲近,就是要问问你“吃了没”,其实这无伤大雅。人类的交往聚会,应当遵循的原则是“客随主便”,即客人一方尊重主人一方的礼仪,这样才能领略不同民族的礼仪文化,这也是各民族平等享有尊严的表现。 

    文化有差异,文明无高下。差异才导致吸引力。不同地域产生的语言差异也是一种文化差异,比如港台将自行车称为“铁马”,日本称豆腐为“冷奴”,这些差别是文化性的,很有意思,不必“整齐划一”。有些文化差异是长期形成的,比如中国的传统是突出“一把手”,而美国却是常常拿“一把手”来调侃,比如美国电视主持人说到卡特里娜飓风,针对布什当时的反应迟缓调侃说:“今天是卡特里娜风灾一周年,当然,如果从布什总统知道它的时候算起,那还差两个月呢。”思维有不同,文化有差异,但幽默是相同的,我们中国人肯定看得懂山姆大叔的幽默。 

    差异带来特色。有些特色文化的奇妙,老外一下子没法理解,看不懂,这也不要紧啊。比如对联文化就是中国特色文化,中国文人爱玩的对联游戏,老外看了肯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如果门前贴大红春联表示喜庆,老外就不会不懂了。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衣食住行、迎来送往、婚丧嫁娶、宗教信仰、社会结构等许多方面千差万别、千姿百态;不同的地理环境养育了各族儿女,塑造了不同的民族性格和习惯,形成了风格迥异、色彩斑斓的文化风俗,通过奥运尽可能多地展示一些不同文化,这才是好事情。西南联大纪念碑中有一段话说得很到位: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天道并行而不相悖。 

    “人文奥运”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是看主办国是否成功地向世界展示了本国的文化与形象。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是民俗就不必伪饰,更没必要“临时改变”。礼仪方面如果临时改成人家的方式,反而可能成为东施效颦。这世界的经济可以全球化,价值追求可以全球化,但千万不能将民族风俗习惯给“全球化”了。 

    礼仪礼仪,相同的是“礼”,不同的是“仪”。礼仪文化没有国际标准,我们不可拿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来衡量另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是对是错。风俗礼仪、处世习惯,因民族而异,但良德善意,无论在哪里都会被认可。待人接物之际,微笑是相同的,热情是相同的,发自内心的尊重是相同的。有了这些让人“心里一暖”而不是“心里一紧”的相同,那么,不同国度的人就能相通、互敬。 

    奥运聚会,是了解沟通,是展示呈现,是欣赏体会,是合奏融合;奥运不仅仅是比赛得金牌,更是“跨文化交流”。(摘自2008年8月4日《环球时报》徐迅雷/文) 


关键字: 内容标签:礼仪,文化礼仪 文化
下一篇:流行歌:人声在,人文呢……||上一篇:北大商学院冠名向世俗又进一步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