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守土有责”背后的权本位意识

编辑:秋痕 来源:摘自《珠江晚报》
 
邵建 
刚从庐山下来,回到家中,一眼看到报纸的头题就是“大接访”。内中表述让我不解:“基层是重点,县级是关键,县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此次大接访活动的这组重要关键词背后,是基层领导者须臾不可忘记的四个大字——守土有责。”既然守土有责是大接访背后的关键,那么,“守土有责”的背后又是什么呢?

《广州日报》以前有过一篇解释这个词的文章,说:“什么叫守土有责?电影《英雄儿女》中坚守无名高地的英雄战士,以‘人在阵地在’的行动对此作出了形象的回答。”但,守土也好,阵地也罢,都是战争或斗争时代敌对意识在掣肘。就接访而言,对象是民众,问题是民生。接访不是为了守土,而是为了尽职。

现在可以看看“守土有责”的背后是什么了。如果要求县级基层不要忘记守土有责,这显然是一种权力诉求。对此,我要问的是,这是谁的土?是权力的吗?肯定不是。国土是每个人的国土,从根本上讲,它属于权利而不属于权力。如果权力认为是为自己守土,那就问题大哉。民主社会,权力由权利以纳税方式供养,权力除了为权利做事,它一无所有,亦无土可守。既然民主体制无此词,那么,守土有责的背后,是不是藏有本土根深蒂固的“权力本位”的意识?

这种意识在过去皇权体制下表现尤明显。“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土不属于民众,它属于君王。不但如此,“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连民都是君王的臣民。为防臣民造反,才有守土之说。问题是,我们今天还是皇权社会吗?一种体制一种语言,如果不是,权力又为何要用那种体制的语言说话?


关键字: 内容标签:守土有责,本位,意识守土有责 本位 意识
下一篇:一组数字互相打假的背后||上一篇:“以汉字笔顺为序”意味着什么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