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希希重拍《三国》,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不断完善自己的创作思路,坚定不移地走“演义”之路,这种艺术上的坚持让我们对高希希拍好《三国》充满信心。高希希多次说:电视剧是艺术,不是历史,我们要拍的是《三国演义》,而不是《三国志》。有了清晰的艺术定位和创作思路,也就不会拍出一部既不像《三国志》又不像《三国演义》的艺术和历史的杂交怪物。高希希坦言,《三国演义》中像《空城计》等这样在百姓中广为流传的经典故事,在他的《三国》中肯定要重彩浓墨地去反映,否则是得不到观众认同的。
在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中,《红楼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最高,但老百姓最喜欢的还是《三国》和《水浒》,正如鲁迅所说:“细民所嗜,则仍是《三国》和《水浒》。”而观众又大多是从文学形象和舞台形象中了解《三国》的。要拍出一部成功的《三国》,怕是不能颠覆人们心目中的《三国》。
创作基调确定以后,选好演员至关重要。高希希最感头疼的问题是“谁来扮演关公”?关公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塗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在老百姓的心目中,义薄云天的关云长已经成为护民的圣贤。《三国演义》第七十七回就有关公败走麦城,被吕蒙杀害后在玉泉山显圣的描写。这也难怪,曹操得关羽,尽管封侯赐爵,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如此恩礼,还是留之不住,听其过关斩将。赤壁之战,关云长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成为《三国》中一段佳话。
由于关公的艺术形象在观众中根深蒂固,挑选适合扮演关公的演员,就成了高希希的一个心病。演员选准了,戏也成功了一半。我倒有个建议,自以为可以胜任关羽一角的演员不妨毛遂自荐,这比劳民又伤财的选秀要有效果。(文/吴为忠)
关键字: 内容标签:纠正,名义,形象,历史,文学纠正 名义 形象 历史 文学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