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许(水浒)传里有一个李达(逵),手拿两把大爹(斧)”--这是一个关于错别字的老笑话,很多四十岁以上的人读书时都被老师和家长拿这个笑话教训过。不过,今天讲这个笑话已经没有多少人觉得好笑,因为比这更多的错别字早已让人习以为常,甚至有一种说法是,我们已经进入“无错不成书”的时代。
不忍卒读的阅读
长春读者董辑最近读了一本《北大文学讲堂》,温儒敏、姜涛编,定价人民币36元。书中收有编者姜涛讲已故诗人海子的文章,姜涛是知名青年诗人和学者,董辑说,他很想看看北大知名青年诗人是怎么讲海子的。不过,比例极高的错别字等问题,让董辑读完一章便感到“不忍卒读”。董辑说,全文自328页到350页,20几页的篇幅,粗略看来,就有9处校对问题:有的是丢字落字,语句不通;有的是引用不当,把海子诗句中有空格的地方全连上了,破坏了海子诗句的节奏和美感;有的干脆就是赤裸裸的错别字,“劈”写成“辟”,“又”写成“有”……对一本学术类作品来说,出现这样的出版硬伤是极不应该并且很可怕的。
其实,董辑所遭遇的远远不是最糟糕的阅读。据《青年报》报道,网上流传甚广的已故作家王小波的作品,被出版社集结出版成全集,结果差错连篇像盗版,仅序言就错了17处 ,“满眼都是错别字,甚至标点符号一会半角一会全角”,错字讹字漏字等普通常识性错误都有,令人目瞪口呆。
去年在《百家讲坛》讲鲁迅的北大学者孔庆东,将其讲座成书《正说鲁迅》,出版不久即有读者指出该书有相当多“硬伤”,其一就是全书错字连篇。 如:“不知疲倦、不知休息、不尽人情,写呀写”,“‘左联’的金称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你要不去那你就是三民主义的判徒”……
更令读者困惑的是,作者本人在本书中有关于现在书籍质量的一番陈述:我们这一代人小时候并没有像大家今天这么好的读书环境,我们读的书不多,当然也没有读到今天那么多的垃圾书。即使在文字上,起码在排版印刷上是很难找到错的。我小时候读的书没有一个错别字,没一个错误的标点符号。读者质疑说,作者既然对今昔出版物有这么强烈的感受,为什么自己出书的时候就忘乎所以了呢?
关键字: 内容标签:不忍卒读,成书,无错,时代,阅读不忍卒读 成书 无错 时代 阅读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