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在日前召开的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座谈会上指出,要重用那些政治坚定,有开拓创新精神,工作有实绩,清正廉洁,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不用那些不讲原则、不分是非的“老好人”,不用那些不干实事、无所作为混日子的人。(7月16日新华报业网讯)
“老好人”,又称作“好好先生”,古已有之。当年,孔子对这种人就深恶痛绝,他说:“乡愿,德之贼也。”(《阳货篇第十七》)认为好好先生,是败坏道德的窃贼。那么,什么是乡愿呢?孟子解释说:“阉然媚于世也者(在世上八面玲珑,处处讨好的人),是乡愿也。”又说:“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孟子·尽心下》)
而今,虽然时代不同了,可古今“好好先生”的基本特征还是一脉相承的,那就是不讲原则,不分是非,你好我好大家好,均有违社会的基本道德。
“好好先生”作为一种处世哲学,表现为一个“怕”字,怕出纰漏,不说好,不说坏,谁也不见怪;热衷于一个“混”字,只种花,不栽刺,留着人情混日子;根子是一个“私”字,自私自利,明哲保身。这些表现,显然有悖于不断开拓进取的时代精神。
一个干部一旦变成了“好好先生”,就会不讲政治、不讲原则,不敢触及矛盾,前怕狼后怕虎,有柔寡断,就会模糊是非界限,以至于有眼辨不清方向,有腿走不上正路。他所治下的地方就会变得矛盾复杂,问题成堆,乃至正不压邪。近几年来,这方面的教训并不少。
也许有人认为,现今正在建设和谐社会,应该提倡“和为贵”,这话并不错。问题是,强调和谐,不等于搞无原则的“一团和气”,甚至连必要的思想斗争(批评与自我批评)也不要了。其实,正视社会矛盾,化解消极因素,严格依法办事,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正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必要措施。能否这样做,也是对干部有无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检验。
李源潮同志从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高度,从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提出不用那些不讲原则、不分是非的“老好人”,是一种远见卓识。既然干部中的“好好先生”影响党的形象,贻误党的事业,无益于和谐社会建设,应该而且必须向他们大声说“不”,并坚决亮起提拔使用的“红灯”。这是适应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也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
关键字: 内容标签:好好先生好好先生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