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中国应有更多的国家礼仪

编辑:秋痕 来源:环球时报
 

奥运将至,有网民建议,奥运开幕式时为汶川震难中的死者举办个简短的志哀仪式,还有人提出中国运动员最好能像其他一些国家的运动员一样,在升国旗、唱国歌时能手捧胸口。在笔者看来,这是个不错的主意,因为类似的仪式性的表现,可以陶铸国人的伦理共识、文化认同和民族精神,进而提升国人的民族认同感和国家认同感,这是中华民族复兴和中国崛起不可或缺的必备要素。

有人认为过多的国家仪式会妨碍公民自由,可现在的中国实际上是太缺乏类似的表达途径了。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华文明是礼乐文明,古代中国对礼仪的理解和重视独步天下、举世无双。在很多经典中,“以礼治国”都和“以德治国”、“依法治国”并为同等重要的国家治理方式。古代中国有祭祀天地、宗庙、社稷、黄帝、孔子等国家大典和婚、丧、冠、宴、聘等各种礼仪形式,加之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形成了独具特色、系统完备的国家仪式体系,成为陶铸民族精神和促进民族认同的重要载体。近代以来礼崩乐坏,新的国家典礼、纪念仪式又不成熟、不系统,特别是呈现出明显的西洋化色彩,这对唤醒和强化国人共同的历史记忆是极为不利的。

相反,如今年轻的美国却以独具特色的礼仪传统成为“世界的礼仪老师”。2001年12月18日,布什总统签署法令将9月11日定为“爱国者日”。从此,每年9月11日全美都会降半旗志哀,并举行各种公众集会以示纪念。作为一种国家仪式,“爱国者日”成为周期性强化“9·11”记忆和促进美国人团结奋斗的重要日子。

值得庆幸的是,中国已经初步认识到了国家仪式的重要性,汶川震难七天后举行的为期三天的“国家哀悼日”,不但把举国痛悼逝者和众志成城救灾的气氛烘托至顶点,而且成为一次民族精神的大唤醒、大迸发。

当然,国家仪式的重建绝非一朝一夕之事,既应有源于传统的中国特色,又应有所创新,避免盲目复古。在升国旗、唱国歌时手捧胸口,这可能会成为现代中国国家礼仪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作者是北京学者。)


关键字: 内容标签:中国,应有,礼仪,更多,国家中国 应有 礼仪 更多 国家
下一篇:重拍四大名著不妨学学梅兰芳||上一篇:因曾有的文学梦祝福蒋方舟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