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扬子晚报》)
我注意到,众多网友大多围绕该老师该不该如此调侃考生发表看法,而没有深入探讨为何高考作文中会出现如此之多的常识性错误,对此,连发帖老师也没给出个说法。而我以为,讨论的重点恰恰就应落实在这点上。
结合我做高中语文教师的经验分析,造成考生作文屡屡出现常识性错误的根本原因不在学生的学上,而是在教师的教上。从一开始,教师就没有将学习写作的真正意义讲清楚,而只是将写作的意义归结为功利目的,即升学考试的敲门砖。故凡是能取悦改卷老师、能够获得高分的都不择手段加以利用,一切以实用为目的,哪管引用的材料真假与否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真还是假。在教师看来,学生在作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及所引材料是否真实,无关宏旨,重要的是否不偏离主题,材料能否证明观点。故绝少有老师会告诫学生:不要搞错人名,要注明材料和引文出处,要注意材料的真实性。
正是中学作文教学不注重真善美的教育,而是偏重假大空的虚假教育的现状,造成了学生不重实证、只管"拿来"的急功近利倾向。他们不在乎会否犯常识性错误,反正只有老师一个读者,再说也没有这样的评分标准:凡是有常识性错误的扣分若干。何必去计较郭沫若是否是新中国第一个研制出原子弹的元勋,只要能说明观点就行。教师不较真,连高考评分标准也不计较,考生乐得省心省力,阿狗阿猫,逮住谁就是谁,哪管张冠李戴,有顶帽好戴就是了。
作文教学的真诚与虚伪,不只是作文本身的问题,本质上是一个德育问题。作文中谎言弥漫,错误百出,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当今学校德育存在的一大问题。作文教学承载着学校德育的功能,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其题中之义,但由于学校德育本身存在着较严重的假大空倾向,在大环境影响下,师生丧失了求真务实精神。不是吗,在谎言都能一再得到宽容的前提下,出现几个常识性错误又算得了什么?反过来,既然屡犯错误无关紧要,那么杜撰和虚构材料也被允许了,这样又助长了作文中的虚伪倾向。
作文教学归根结底应该是人的教育,但在我们这里,完全变成了一种技术教育。可悲的是,这种技术教育不讲严谨、科学和实证,只讲功利、速成和机变,所以十分粗糙和低劣,反映在高考作文中就是"满纸荒唐言",让改卷老师手捏"一把辛酸泪"。这哪里只是作文教学的失败,分明是育人教育的悲哀。只要作文教学的立足点不从以"文"本位过渡到以"人"本位上来,其虚假现象就难以根除,郭沫若造原子弹这样的常识性错误就断难避免。
关键字: 内容标签:郭沫若,原子弹,警示,调侃,更是郭沫若 原子弹 警示 调侃 更是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