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汶川大地震中被埋废墟下36天,6月17日被成都军区某飞行学院战士刨出来,还坚强地活着的一头猪,因此建川博物馆馆长用3008元将这头猪买下来,为其取名“朱坚强”,并打算将它养至自然死亡(见《广州日报》2008年6月23日)。然而,针对建川博物馆馆长的举措有媒体讥笑云:在一头猪身上总结出“坚强”的品质,是纯粹的主观主义在作怪。如今,随意推测、标新立异、乱戴帽子等主观代替客观的现象屡见不鲜。不去尊重事实,主观歪曲事实,有的是自身素质影响了判断是非的,但如果是主观故意,就叫人难以接受。(见东北网评2008年6月24 日)。另一媒体时评又云:猪是无辜的,真正拿肉麻当神圣的是人。一只肉麻的“朱坚强”,果真能教会我们坚强?(见国际在线2008年6月23日)
且慢讥笑“猪坚强”被博物馆馆长的比喻形容不那么贴切,但是别忘记,对汶川特大地震,人们是多少是谈震色变的。然而,这则大肥猪在地震废墟下竟活了36天的趣闻,则成了一则值得人们研究思考的珍闻。
“朱坚强”实际上是“猪坚强”。一头原在震前300多斤的大肥猪,36天内不吃不喝,竟能活下来,尽管变成“瘦内型”,仅50多公斤,减重100多公斤,但毕竟能活下来,而且救出时,竟能“坚强地活着”,这就是值得我们好好研究了。
研究之一,这“猪坚强”不是“猪神仙”,而是需要研究其36天不用吃不用喝活下来的“奥秘”。这个“奥秘”是什么?一个做了10多年的兽医介绍,一般猪不吃不喝5天以后,就有生命危险。而这只猪在废墟下压了36天,只是脚有点跛,其他无大碍。那么,是什么支撑了猪的生命?有一说是“此猪在半米空间的地下趴着,不能走来走去,没有消耗太多能量”;而这只猪震前150多公斤的体重,恐怕具有一定的脂肪也是一个方面;另外,此猪被救后仍在吃炭,这现象又可推断,这头猪在饥饿时吃了不少木炭,木炭没有毒,尽管没有营养,却可以充饥,从而减轻了猪的饥饿感。这说明,在特殊情况下,木炭也是代替动物裹腹的东西之一。
研究之二,这个“猪坚强”与其他动物一样,都有着求生愿望,这一点与人类一样,也是成为“猪坚强”的内因。这现象似乎启发人们,对地震救灾后72小时固然是关键,但确实不能止于72小时。前些天,媒体曾先后报道多宗72小时后仍然被救出来的典型,这就为人们今后灾难救灾增强了信心。
研究之三,这只“猪坚强”还得益于所被压埋的地点。在震后因下几场大雨,而雨水渗进猪圈,猪可能没有被渴死。这又说明,在挨饿之际,即使没有食物充饥,但有水补充也可能会维持一段时间。因此,在特大地震发生后无法及时供应食物的情况下,及时补充水源也是维持生命之关键。
诚然,上述只是推断而已。真正说得清这只“猪坚强”在地震废墟下存活36天的奇迹有待权威专家论证。笔者感兴趣的是,“猪坚强”是提供人们在特殊情况下求生的一个样本。这个样本的意义也是富有针对性的。人们知道,面对突如其来的袭击,是保持顽强斗志与困难作斗争,还是无动于衷悲观叹气彷徨恐惧,往往决定着人们的命运。人总会比其他动物聪明,更会比其他动物坚强。保持坚强斗志,想尽千方百计往往会实现“柳暗花明”。回顾地震发生后,中央领导人多次号召灾区群众坚强确实不无道理。
由此可见,“猪坚强”不仅是个趣闻,更不是某媒体所说的什么“肉麻”,不是所云的什么笑话,而是一个值得人们思考的材料。研究在挨饿36天居然能活下去的指标,也是我们正确引导人们在特大事件情况下求生的有益借鉴。有鉴于此,笔者认为,且慢讥笑“猪坚强”!
关键字: 内容标签:且慢,讥笑,坚强且慢 讥笑 坚强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