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陆键东的《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引起轰动,告诉人们世间曾有陈寅恪。这本书虽然出在不少版本的陈寅恪、傅斯年传记之后,让人有理由相信,会引起读书人的关注和讨论,陈寅恪与傅斯年的迷局和悲剧,仍需破解,想来想去,一句话,在20世纪历史的翻云覆雨中,“最是文人不自由”。
陈寅恪与傅斯年:
学贯东西的一代学人
1902年,陈寅恪入日本巢鸭弘文学院。1910年先后到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就读。1918年在美国哈佛大学随篮曼教授学梵文和巴利文。1921年,转往德国柏林大学,随路德施教授攻读东方古文字学,向缪勤学习中亚古文字,向黑尼士学习蒙古语,他具备了阅读蒙、藏、满、日、梵、英、法、德和巴利、波斯、突厥、西夏、拉丁、希腊等十几种语文的能力。他国学基础深厚,国史精熟,又大量吸取西方文化,故其见解,多为国内外学人所推重。
傅斯年1919年大学毕业后,先后入伦敦大学研究院、柏林大学哲学研究院,学习实验心理学、生理学、数学、物理等,还对比较语言学和考据学发生兴趣。他信奉考证学派传统,主张纯客观科学研究,注重史料的发现与考订。曾在安阳指导殷墟发掘。
关键字: 内容标签:持续,陈寅恪持续 陈寅恪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