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读《山西日报·黄河文化周刊》上《童蒙教育的目的与〈三字经〉的修订》一文,及附带的《三字经》修订意见稿(以下简称新经),再读章太炎修订过的《三字经》(下称旧经),总的印象是新经删除了旧经中由于处于封建时代,人们对自然、科学、社会制度认识不足所造成的一些语义局限性的文字。如涉及到古人常用的天干地支,古人对天文、地理、江河大海名山的定位,对七情六欲的划分,对色彩、味觉、音律的辨别,对君臣地位的确定,特别是对贯穿全文的中心思想——学而优则仕等等语义局限性的文字进行了删除;新增了一些符合当代人使用和理解的语句。纵观新经全文,仍然忠实继承了旧经作为启蒙读物的恒久价值观,如自然观、生物观、伦理观、文化观、历史观等。《三字经》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儿童启蒙读物,新旧本的不断修订,体现的是中国古文化在传承中需要进一步发扬光大,但同时在发扬光大中又遇到了一些具体困难的问题。
一是再从国学中推出旧经让儿童诵读,也只能把它看作是历史上私塾里的儿童启蒙课本。因为古今教育制度、教育手段、教育目标不可同日而语。在现代社会成长的人的世界观与封建时代的世界观有了根本性变化,尤其是其中的封建政治思想已经没必要再让现代儿童接受。二是把新旧经作为现代儿童启蒙读物的教材的可能性较小。因为,无论新旧经,其篇幅之大、内容之浩繁,在教育资源相对缺乏的封建时代可以施行,但与现代教育资源丰富、教材内容更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相比,就有些不兼能容。在古代,多是私塾教育,并且学习内容与科举制密切相关;而现代社会则不同,即便老师喜欢《三字经》,那也不能硬性规定儿童就必须诵读《三字经》,况且作为学前启蒙读物,也未必就能得到家长们的广泛认同。三是《三字经》作为经典启蒙读物,虽然是现代的知识分子从古代教育经典文献中找到的可以继承发扬的民族教育优秀成果,但是如果把旧经修改成新经,并且还要得到海内外华人的广泛认同,又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三字经》是中国古人集天文、地理、术数、伦理、道德、历史、教育、文化之大观的一本童蒙教育奇书。重新展现《三字经》的经典文化,对弘扬民族文化有着很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对待《三字经》有三种基本选择,一是把它作为历史文化遗存加以欣赏;二是不断更新其中的文化观念古为今用;三是二者兼有。而要重新修订,显然很艰难,但从“修订意见稿”中可以看出修订者拥有可贵的面向未来,与时俱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当然,修订稿的有些地方还需要商讨。如由旧经中“人之初 性本善”而引发的东西方文化中人性究竟是“善”还是“恶”,并进一步涉及到治国理论的争论等问题就是一个意义很大的命题。在新经中,修订者把第一句修改成为“人之初 身智弱 性相近 习相错”。我认为,新经的第一句是否也可以改为“人之初 智朦胧 随成长 知善恶”,以人的智慧增长层次来作为首句,就避开了单谈“善”论的问题,同时也与修订本的第二句 “近朱者 形如朱 近墨者 象如墨”的语意环环相扣;最后一段似乎也没有必要告诉诵读者童蒙本的始作者是谁,何时开始流行,为什么要修订等问题。因为这些本应该是题外注释语句,不应当参入正文之中,否则有破坏原文完整性的嫌疑。(宋河星)
关键字: 内容标签:修订,三字,也谈修订 三字 也谈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