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立伟
这次汶川地震让我重新拿起诗笔,写下诗歌,为的是悼念那些死难的孩子们。我的诗歌是和热泪一起流出来的。
比我更早,灾情发生的当晚,有人就把诗歌贴在了网上,并引来无数的点击。那首诗名叫“今夜,我们都是汶川人”。不管怎样,诗歌在第一时间发出了自己的呐喊。随后,越来越多的网民开始写诗,以真情实感纪念死者,抚慰生者,并以诗言志,表达对灾后重建的既属于个人又属于国家的意志。再随后,各地纸媒也纷纷大量刊登抗灾诗歌,从中央到地方的各地电视台、电台也专题制作大型诗歌朗诵会。于是空前地,诗歌这种在商业社会中日渐式微的边缘化文体突然爆发了自己灼热的能量和强大的声音。在历史上最严重的灾情面前,诗歌没有缺位,反而荣光四射。
大量的诗歌作者都是普通的公民或网民,没有任何人强迫他们拿起诗笔。他们用诗歌表达悲情和善心,表达歌哭和意志,完全是自发的,并且义无反顾。这种群体性的诗情表达,成了千年诗国的重要事件,也可以称为运动。专业的诗人也相当踊跃,他们写下了更见水平和温度的诗行。云南诗人于坚在给一家报纸的副刊写下诗文之后附言,将稿费捐赠灾区。诗人表现出了比诗歌更加动人的姿态。
在现代诗歌史上,全民自发的诗歌运动只见于抗日战争等特定时刻,都是国家有难或民族奋起的关键时节,须是非常的时间、非常的事件、方能激起人们非常的情感喷发。汶川震后的此番诗情井喷,是中华民族在2008年自冰灾开始的一系列国内外事件和灾祸的压抑下的一次总的大当量的情感爆炸。国难总是能够激起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自尊心、爱国心,和抗侮抗灾的强烈情绪及意愿。但这并不意味着诗歌这种文学形式就此重整河山、拔地再起,重新回到文化舞台的中央。我以为,它就是诗歌的一个特殊事件,是诗歌留给世界的一个悲伤而努力的表情,不会成为诗歌的一种常态。不过,它也证明了一点:只要人类有情感在,诗歌是永远不会消亡的。情感爆发,则诗歌爆发。
有一点值得深思,即写诗的人绝大多数并未身临震灾现场。我见到一位在映秀和北川当志愿者然后回来的文字工作者,他告诉我,如果你在现场,在废墟和尸堆上,你会一个字都写不出,你只能沉默。
这就是说,还有更深沉、更泣血的、无法流传在网络或媒体上的诗,我们永远看不到的像伤口一样痛楚的诗,这样的诗就是两个字:沉默。
关键字: 内容标签:汶川,爆发,沉默,震后汶川 爆发 沉默 震后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