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恐怖•电影•宗教

编辑:汀滢 来源:南方日报
 

新闻出版总署2月份下发《关于查处“恐怖灵异类”音像制品的通知》,并对“恐怖灵异类”音像制品下了定义,是指以冤魂厉鬼、异性怪魔等异类非人为形象塑造,以奇异的幻想、离奇的梦魇谵妄为虚构手段,以恐怖骇人、惊悚阴森、离奇悬疑的超现实情节为故事题材,以追求惊惧恐怖的感官刺激效果为目的的音像制品。后并加以补充说明,“恐怖灵异类”音像制品主要是指以追求恐怖、惊惧、残酷、暴力等感官刺激为目的,没有任何思想性和善恶标准,严重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音像制品。 

    其实这些说法没有政治的含义,纯从人性、从艺术的角度对热闹一时的恐怖灵异影视作品进行规范,并没有什么太多值得异议的地方。它的出发点是好的,为下一代着想,完全的感官刺激场面对未成年人的成长会造成阴影。有人提出分级制,有人认为是一刀切,有人觉得不好定量,这都是值得讨论的问题,如果细致地从学术的角度来研析,还是能体会到恐怖片其中的优劣的,恐怖片在中国的确是走形了。 

    恐怖片有市场,中国的恐怖片走向了所谓的“恐怖灵异类”,为什么呢? 

    自电影诞生以来,恐怖片便成为其中一种类型。1896年电影诞生之初,乔治·梅里爱大师就拍摄了第一部恐怖电影《魔鬼的城堡》;1919年,罗伯特·维内的《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成为早期恐怖电影的经典。恐怖电影源自人类害怕的本能,即对死亡、不确定的、未知事物的恐惧和不安,黑暗、禁忌、未知事物、怪异事件等是恐怖的要素,灵魂世界、外层空间的异类、妖魔鬼怪、疯狂变态的人类、噩梦等是恐怖的原材料。 

    人们既有鬼怪不存在的理性认知,又有体验怪异的情感取向,在电影院中观众们有意地体验一种由恐惧危机转化为摆脱压抑的快感。人类的好奇心、崇高感、悲剧意识等构成了追求短暂恐怖体验的审美文化基础,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压力、异化、焦虑心态更加造成了恐怖电影的流行,通过一时的恐怖来释放心理能量,有疗伤的效果,视觉快感与心理自虐相交融。这就是为什么有人既要尖叫又不离场,既用手蒙住眼又从指缝中偷看。所以,恐怖片是永远不会消失的,永远有票房。 

    但是中国现在的“恐怖灵异类”一哄而上,将电影的人文教益性抛向一边。有关负责人表示,“恐怖灵异类”音像制品和中国传统神话故事、魔幻故事、科幻故事是有本质区别的。《聊斋》等中国传统神话故事,具有较高的文学性、艺术性和思想性;《哈利·波特》等着力点在魔幻、科幻方面,则有利于增进未成年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话说得有道理。 

    虽然都有着恐怖片的共同特点,但当代中国的恐怖片既和传统不一样,也和好莱坞的恐怖片有不同之处。好莱坞的恐怖片较多以高科技作为手段,视觉奇观为指向,超自然的神秘幻象和情节的离奇超乎观众的想象,常以科学理论作为构思的前提与基础,如一些物种变异类的恐怖影片就是如此。而中国的恐怖片多以模拟再现恐怖情境,以诡异的气氛取胜,发思古之幽情,以古代古人为多,阴森恐怖的墓穴老宅、面目可憎的幽灵鬼怪是其中的常客,因果报应、法术巫术是其中的基本线索。 

    中国恐怖片缺少科技的支撑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则缺少宗教意识。如西方的《魔戒》、《范海辛》等表现宗教神魔的争斗,展示了基督教的善恶观念,而中国的多是一些如《黑楼孤魂》、《鬼城凶梦》、《凶宅幽灵》之类,以冥界死亡等作为卖点,因果轮回等思想精神盛行,并不能达到正确教益的目的,其解决之道就在于文化转型,将“人”与“鬼”、“生”和“死”之间的置换,转化为“光明”和“黑暗”、“正义”和“邪恶”之间的较量。相比之下,宗教题材的恐怖片能将意识形态和惊悚体验有机结合,达到艺术与思想双赢的效果。 

    其实当代中国电影界,不论是恐怖片还是所谓大片,都没有对彼岸世界的超越追求,要么以死吓人,僵尸、吸血鬼乱窜,要么以俗媚人,俗语、俏皮话不绝于耳,徒增笑尔。 

    中国人骨子里没有宗教的传统与意识,于是乎世俗、道德与政治就成了艺术家常菜,要改变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甚至也不是一代两代的问题,在信仰迷茫的时代,麻醉一下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关键字: 内容标签:宗教,恐怖,电影宗教 恐怖 电影
下一篇:新华时评:文化遗产保护要重视养“活鱼”||上一篇:传统节日要增新内涵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