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本无国籍,穿行山野之间,不知有汉,何况魏晋,我们怎么会给了它一个身份证呢?美国历史学家葛凯在《制造中国:消费文化与民族国家的创建》里点出了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大规模国族化运动的特色:“通过在名字前加上‘民族’或者‘国’的字样,中国人生活的其他方面也在被民族化,并且被赋予了民族化的名字,包括‘国药’、‘国语’、‘国父’和‘国剧’以及‘国旗’和‘国歌’。”这也正是长期困扰我的问题,从飞禽走兽、花鸟虫鱼和长河高山等自然万物,一直到日常饮食、家具服饰以及艺术文学,这一切一切是怎么和“国家”拉上关系的呢?一百年前可还没有这些“国X”什么的观念吧?更妙的是,喜爱这些“国X”竟然也是爱国的表现,比如说“爱用国货”。
一群爱国青年最近正在杯葛法国百货公司“家乐福”,盛况不减前两年抵制日货的风潮。其实中国人抵制外货也有八十多年的历史了,只不过近年的抵制运动少了一个前辈们最关心的元素和口号,那就是爱用国货了。原因可能是全世界的人现今都在使用国货,就算“家乐福”里卖的也是国货,再谈“爱用国货”那就什么都抵制不了了。但当年的情况很不一样,中国从往昔的贸易出超变成了入超国,再加上半殖民地的状态,政府连关税自主权也没有,要挽救被打得抬不起头来的本国产业,还真得爱用国货不可。
《制造中国》讲的就是那段抵制外货爱用国货的历史,从政府的动员,商界的投机,一直到民间学子的热情,各种角色一一登场,合演了一台民族产品博览的大戏。在一般史书里面,它本来真的只是一出戏,无足轻重,表现的是大家的爱国热情,顶多再加上当年经济结构的问题。但是在葛凯的笔下,这一幕却是现代中国国族主义形成的关键,因为对大部分平民百姓而言,所谓民族,所谓民族精神,皆是很抽象很形而上的东西,只有透过日常生活中可见可触的物品,大家才能学懂当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或者可以这么说,就像演戏,要演好中国人,最容易的方法就是从他穿的衣服使的道具下手了。当人人都能一眼辨明什么东西是中国的,国家就不再只是个观念而已;当人人都时常操演中国人这种角色,大家就会自然而然地变成中国人了。
说来容易,做起来可不简单。首先,该怎么定义国货呢?一件西装本来绝对不能算做国货,只有坚守传统唐装或者改着较现代的中山装才比较像样;但万一一件西装是国产的,而一袭旗袍用的是日本料,那又该怎么办呢?依据葛凯的记述,当年的“爱国商人”或者“民族资本家”想出了资本、经营者、生产者与原料等鉴别国货的四大标准。按照这套标准,“家乐福”卖的东西起码一半甚或四分之三是国货,抵制或不抵制,大家可以自己计算一下。
书里好玩的插曲还有很多,我最爱一个寄住学校小男生的故事。天凉了,小男生的妈妈从家乡寄来一件自己打的毛衣,但那毛料却是日本货。小男孩一方面怕冷,要珍惜母亲的心意,另一方面又不愿穿日本毛料。忠孝两难全,这该如何是好呢?结果有志气的男孩硬是撇下孝道,天天挨着冷风在学校操场跑步来御寒。日子有功,他竟成了该县赛跑冠军!可见爱用国货抵制洋货的好处是很大的。葛凯在注释里说明,这是当年上海机制国货工厂联合会办的刊物上登载的故事。
作者:梁文道
关键字: 内容标签:爱国,国货,随笔爱国 国货 随笔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