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曾说过,所谓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裂给人看。其实,比悲剧更让人颤栗的,是对不堪回首、噩梦般苦难的再次追忆。震灾过后,幸存的孩子已成了真正“脆弱的芦苇”。此时任何强加的“采访”,任何对曾遭受磨难和正承受伤痛的提问,都将重新划开那些稍得痊愈的伤口,成为孩子不可承受之重。
这样隐喻着“疏忽”的采访,在震灾报道中不是孤例。不可抹杀媒体善意的出发点,他们积极采访地震劫后余生者和无私奉献者,更多是在呼吁全社会关注灾难,颂扬众志成城的抗灾精神。作为“社会良心的守望者”,这样的目的值得礼赞。但任何采访也应谨守底线,这就要求媒体进行“克制性采访”,在关注灾情与抗震动态、弘扬民族精神大力抗灾的同时,尽量绕过那些显而易见的、可能因采访而生的“人造伤痛”,须臾不能忘却报道的“人性化视角”。
期待“克制性采访”成为所有震灾报道媒体的共识。它对伤痛者的体恤与慰藉,更能体现出一个媒体的道德准则与人性关怀。(作者:王聃)
关键字: 内容标签:克制,共识,采访,媒体克制 共识 采访 媒体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