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公祭,展示一种文化。
2008年的清明节首次成为法定节假日。上午9点50分,2008戊子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如期在陕西省黄陵县桥山轩辕殿广场举行。
然而,“同祖同根,同源同向;血浓于水,四海共襄”,以黄帝的出生地和建都地自居的河南郑州,从2006年起,拜祖活动也升格为拜祖大典,每年三月三举办,倾力打造“中华第一大典”。
此前,就在老子出生地河南鹿邑刚举行完老子公祭大典,老子“飞升之地”甘肃临洮就迫不及待地宣布,计划投资8000万元建造“老子文化园”,并将在5月召开“老子文化节”。
公祭大有泛滥之势。有的地方脱离实际、盲目跟风,有的地方牵强附会、望文生义,更有地方小题大做,动辄打造“天下第一”,将上至帝王将相、往圣先贤,下至神话传说乃至小说中的人物都请上了祭坛。除了祭黄帝、祭老子,还有祭大禹、祭伏羲、祭女娲、祭诸葛亮、祭包公、祭武则天、祭柳下惠……可谓“无所不祭”。
公祭的人多了,免不了要“抢祖”。河南周口与甘肃天水“瓜分”了伏羲;湖北竹山、河北邯郸、甘肃天水和山西万荣等地“共享”了女娲;同一个诸葛亮,山东临沂祭,湖北襄樊祭,陕西汉中祭,诞辰祭、逝世祭、出山祭,祭祀活动在不同的地方多次上演……出现了“伏羲东奔西走,黄帝四海为家,诸葛到处显灵,女娲遍地开花”的热闹局面。
公祭之风越刮越热,引来网友担忧。网友“李军”一首打油诗引发不少网友共鸣:“第一故乡难争先,想个名目建个园。老子虽非临洮人,却是本地来成仙。相比济宁三百亿,八千多万只等闲。名人抢光钱花净,纳税之人冤不冤?”
据报道,郑州、新郑计划投入3.5亿元,对黄帝故里景区进行改扩建;2004年后,浙江绍兴累计投资2亿多元,新建各种祭禹建筑;甘肃华亭拟投资3480万修建秦皇祭天第一坛;湖北国家级贫困县竹山县竟投入1500万,塑造了18米高的女娲雕像。
在很多公祭活动中,当地并不讳言“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然而当公祭的程式化模式被一遍遍拷贝扩大,当公祭的功利化活动遍地开花的时候,缺乏创意的复制性文化招牌对投资、旅游的诱惑力正在下降。没有周详的调研,没有科学的论证,短视的盲目跟风行为,其结果很可能就是花了一堆糊涂钱,留下一堆仿古建筑。
关键字: 内容标签:公祭,文化,无所,传承,复制公祭 文化 无所 传承 复制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