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贾植芳,身份是复旦大学教授,其实他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身份,一个已经留在史书上的身份,我们是不应该遗忘的,那就是“胡风分子”。在今天提到“胡风分子”,已经不是那么让人感到惊悚,但知道那段历史的人,还是会感受到这个身份的沉重分量。当一代文豪胡风被打入十八层地狱的时候,一些人仅仅因为与胡风是朋友,是同道,是相互通过信的人,就一概被当作敌人,并受到残酷打击,这在今天让我们听来是天方夜谭,但却是贾植芳那一代人所经历的活生生的现实。
然而,正是在面临着灭顶之灾的时候,贾植芳显示了他的人格魅力。他没有听从朋友的建议,对胡风落井下石,反而在法庭上为他已经入狱的这位朋友辩护。他不是不知道他将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但是他从来没有后悔过。不管面临多大压力,都不说违心的话,这正是老一代知识分子留给我们的遗产。不仅是贾植芳,还有前不久刚刚去世而不见报道的另一位“胡风分子”耿庸,都因为坚持自己的做人原则而踏上了一条可怕的不归路。只有那位背叛了老师的某作家,尽管著作丰富,却永远摆脱不了在耻辱柱上挣扎的命运。
我们之所以尊敬贾植芳和他的朋友,正是尊敬他们身上所具有的这种高贵风骨。今天,知识分子自由言说的空间已经大为开阔,但是在社会急剧转型的今天,也正面对着新的困惑。知识分子已经不大会遇到像贾植芳那样被要求构人于罪的压力,但是却经常面对着物质利益的引诱,金钱、权力、甚至一个工作岗位,都足以对他们产生巨大的杀伤力,使他们丢弃那种独立的品格。即以贾植芳所从事的文学批评来说,也已经因“红包批评”的泛滥而失去了它应有的存在价值,众声喧哗之中露出的常常是一片苍白。
贾植芳的精神遗产,其实是中国文人的血脉传承,但在今天已经成为知识分子群体的稀缺品。人们可以对着贾植芳的遗体三鞠躬,但转过身去便投入到灯红酒绿,参与到追逐名利的纷争。中国文人几千年的血脉传承,难道正在开始着它的断裂?(文/周俊生)
关键字: 内容标签:血脉,文人,中国,传承,凝聚,身上,贾植芳血脉 文人 中国 传承 凝聚 身上 贾植芳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