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这“青年”不是那“青年”?

编辑:秋痕 来源:《潇湘晨报》
 
身为上世纪七十年代生人,虽然我已经不再年轻,但我一直被告知,按照联合国的标准,青年人的上限是45周岁。也正是基于此,我才能理解,为什么很多年龄都上了40岁的各路杰出人士,还能被评选为十大杰出青年,获得五四奖章。但前两天国务院法制办的五四放假青年的年龄标准一公布,我就有点坐不住了,往轻里说是发现自己不再是青年人了,往重里说是发现自己已经不知道谁是青年人了。
  任何概念的内容都会随着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青年”的概念也概莫能外。比如,联合国于1985年国际青年年首次将青年年龄界定为15至24岁之间,其后年龄上限又一路行情看涨,到了45岁。更新的提法也不绝于耳,2002年10月15日《中国青年报》的一篇文章称:“国际卫生组织已经把青年的年龄上限划到了60这个数字,只要60岁以下都可以称之为青年人。”这样一个“青年”各自表述的做法,使青年概念的使用出现了泛化的倾向。
  国务院法制办提到的五四青年节放假年龄标准是有出处的———团章规定:团员年龄的上下限是14至28周岁。但以每年一次评选的“中国十大杰出青年”来说,几乎没有一届的获选者年龄全部在14至28周岁的范围内,相反的,倒是有不少人的年龄在四十开外,直逼联合国认定的年龄上限。
  国务院法制办同意的“青年节”放假适用人群为14至28周岁的青年,那么,28周岁以后的人应该称为什么,是“新中年”,还是“老青年”?这似乎是抬杠的问题,但在放假这一福利面前,变得越来越需要搞清楚。摘自《潇湘晨报》作者  高永峰


关键字: 内容标签:青年青年
下一篇:信息时代 我们该怎样阅读(1)||上一篇:西方敌对势力文化渗透 网络建设必须重视安全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