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白岩松“不生气”让谁偷着乐?

编辑:秋痕 来源:红网
 
最近读了白岩松的《不生气》,感觉有点乱。白岩松认为:“奥运火炬并不是北京的,它属于世界也属于全人类,有人捣乱,它捣的也是全世界的乱,我们完全可以更平静更从容一些。“当看到身边有些人很委屈很‘生气’的时候,我总是劝他们说:你一生气,人家就真的实现目的;而如果你不生气,并继续执著地做好自己该干的事,继续在奥运火炬传递中点燃激情传递梦想,那么捣乱者就会被人们以小丑的方式留在记忆深处”。 
  按照老白的逻辑,你一生气,人家就真的实现目的了;而如果你不生气,似乎人家就拿你没辙了。这样的逻辑让人有点晕。
  生气,还是不生气,这是一个问题。还是让我们把记忆拉回到100多年前吧,看看法国等列强是怎么“生气”的。
  那时,英国人的鸦片在中国被烧。按照老白的逻辑,鸦片烧了就烧了,英国人是不用生气的。但是他们很生气,悍然发动了鸦片战争,逼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后果很严重。
  那时,法国的一个传教士在中国被害。按照老白的逻辑,法国人是不用生气的。但是英法联军很生气,他们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炮轰紫禁城,火烧圆明园,掠走了大量的金银财宝,后果很严重。
  那时,一些西方的传教士遭到义和团的袭击。按照老白的逻辑,列强们是不用生气的。但是,包括法国人在内的八国联军很生气,悍然在中国大地烧杀抢掠,逼迫清政府赔款白银4亿5千万两,后果很严重。
  狼总是很生气的,因为他要吃小羊;强盗总是很生气的,因为他需要掠夺的借口。小羊总是不生气的,但终究要被狼吃掉;懦夫总是不生气的,但终究逃脱不了强盗的掠夺。
  中国人不做强盗,不做狼,但也不能成为任人蹂躏的懦夫、任人宰割的小羊。人不气我,我不生气;人若气我,我必生气。老虎不生气,别以为是病猫。
  让人欣慰的是,中国从来就有敢于“生气”的人,他们是民族的脊梁。面对鸦片泛滥的中国,面对吞云吐雾的病夫,林则徐很生气,他放了一把火,把鸦片化为灰烬。面对鱼肉中国的巴黎和会,面对丧权辱国的凡尔赛和约,顾维钧很生气,他拍案而起,愤然拒签;北京大学的学生们很生气,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铺展开来。面对美国侵略朝鲜,面对列强对我的包围挑衅,毛泽东很生气,他挥一挥衣袖,数十万大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令人遗憾的是,中国也总有那么一些不生气的人,鲁迅笔下的阿Q便是一例。别人打他不还手,骂他不还口,因为他有精神胜利法。
  老白的逻辑其实并没有什么新意,基本上是精神胜利法的翻版。不过,即使是阿Q,也有“很生气”的时候。有一次,阿Q很大胆地摸了小尼姑的头,而且“很生气”地说:“和尚动得,我动不得?”当然,我们不要老白式的“不生气”,也不要阿Q式的“很生气”。无理的事,不能气势汹汹;占理的事,应当理直气壮。盲目地生气和迁怒不可取,但合理、合法的诉求应当敢于表达。
  老白说,5月1日他肯定不去家乐福,因为他要去三亚为圣火到来做准备。说句不该说的话,假如有人捣乱,圣火不能顺利到达三亚,老白的“准备工作”岂不是要泡汤?他会不会很生气呢?不过,这只是假设,而且是永远不可能的假设。
  我坚信,奥运圣火一定能顺利到达三亚。因为这不是在法国,而是在中国;因为有千千万万有激情、有梦想、有爱国红心、敢于“生气”的炎黄子孙在护卫着奥运圣火,在护卫着中国母亲。(文/陈建荣)

关键字: 内容标签:偷着乐,生气,白岩偷着乐 生气 白岩
下一篇:张纪中,何必再糟蹋西游记?||上一篇:节目催眠与主播哈欠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