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举办的央视青年歌手大奖赛,早年间有着强大的造星功能,宋祖英、毛阿敏、韦唯、解晓东等人都是在这个舞台上成名的。那时的综艺节目不多,青歌赛流光溢彩的舞台和才华横溢的年轻人吸引了大众的目光,每届都能创造很高的收视率。而且,不但央视的青歌赛因为水平高、覆盖广而受欢迎,全国各省台跟风而上的各种歌唱比赛都能获得很好的回响。可是从九十年代后期开始,随着娱乐方式的多元化,更轻松好玩的节目不断涌现,青歌赛失去了往日一枝独秀的影响力。近年来,仅仅靠歌手“干唱”已不能吸引足够的观众,而“听秋雨点评”和“看选手出丑”成为了很多观众追看的心理动机。
余秋雨是卓有成就的文化学者,他的点评旁征博引,娓娓道来,本身就很有魅力。除此而外,余秋雨多年以来一直处在是非不断的文化漩涡中,金文明等人一直在“咬嚼”他的文字和文化“硬伤”,余秋雨则很少承认自己在做人和为学方面有何疏失,而且经常把一些批评者扫进“盗版者”的行列。这些文化纷争使余秋雨具备了独特的名人效应,很多人怀着特殊的兴趣,一边看他点评,一边等待他“出错”,形成新的口水官司。今年青歌赛开赛不久,余秋雨关于“孔子是战国人”的言论就被网友抓住大做文章,很是纷扰了一段。
对歌手的文化素质考试每次都有“笑点”。“杯水车薪”是什么意思?一歌手回答:“用一杯水作为给车夫的工钱。”“大力神杯”是什么赛事的奖杯?一歌手思索20秒后回答:“是不是和火车有关系?”“一日不见”的下一句是什么?一歌手抓耳挠腮,挤出三个字:“好想你……”“焚书坑儒”是什么朝代的事情?一歌手回答:“宋朝的铁木真”。而最令人瞠目结舌的是两年前的一位原生态“羊倌”歌手,把英国国旗说成了中国国旗。执著于歌艺的歌手不知道这些常识,虽然不应该,但考虑到我国过早进入专业化的艺术教育现状,似乎也可以理解。而电视台坚持保留这个环节,让歌手们一代又一代地“出丑”,不能不让人怀疑是为了收视率而制造噱头。
余秋雨在博客中向青歌赛建议说:“要有勇气固守文化本位和艺术本位,切忌用空洞的政治话语和琐碎的历史话语来取代。”这是中肯之言。似乎总有些人,一上央视这个媒体平台,就要说一些空洞的政治话语来显示自己的立场主流而坚定,完全不顾这些话在歌唱比赛现场离题万里。而在文化素质考试环节,本身就充斥着琐碎的历史话语。除了逗观众一笑,好多边边角角的知识点毫无意义。而这也不是青歌赛的专利,在荧屏上处处开花的“讲堂”和“开讲”类节目中,学者们都在用当代视角重述历史。在很多人口中,功业、政绩、造诣、著述不再是宣讲重点,琐碎甚至低俗的历史掌故和闺房秘事成了主料,把文史课堂变成评书现场,把多面历史抽离成奇闻逸事,把文化品格置换为猎奇逐腥。
余秋雨走了,围绕着他的“板砖”可以放回仓库里了。可是对歌手们形成巨大心理压力的文化素质考试依然存在。青歌赛组织者应该想一想,余秋雨这面文化大旗收起来后,是更加放下身段,做成一档“想唱就唱”的纯娱乐节目,还是坚持文化和艺术品位,拒绝随波逐流?要加入娱乐的大合唱就直接打出娱乐的招牌,不要总是一面借选手的知识盲点搞笑,一面又戴着方巾做严肃高雅状。两头都沾毕竟不伦不类,青歌赛应该找到自己明晰的定位和灵魂,自强壮大。
关键字: 内容标签:走了,秋雨,当自强,青歌赛走了 秋雨 当自强 青歌赛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